歷史文化街區概念十篇

時間:2023-11-15 17:58:19

被舉報文檔標題:歷史文化街區概念

驗證碼:

點擊換圖

舉報理由:
   (必填)
緊急刪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務時間:8:00~21:00 承諾一小時內刪除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1

    孰料無獨有偶,在2009年,南京因老城南拆遷改造爆出了上書國務院總理的新聞,與發生在北京的“梁林故居”保拆之爭可謂同出一轍。老城南是南京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舊城區,也是南京城的發源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南京市“推平式”的舊城改造步子不斷加快,一片片歷史街區瀕臨消失,于是老城南成了守護古城的最后“領地”?!赌暇┦谐鞘锌傮w規劃(1991-2010)》,曾將老城南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即后來被《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所稱的歷史文化街區。依據《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2002年《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2003年《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規劃》都重申了對老城南的保護。然而南京市政府確定2009年全市十大項目工程時,竟將危舊房改造規模最大的項目———南捕廳四期工程選定在這里。于是居住在這里的4200戶居民被告知:必須在6月底前完成動遷。頓時引起了當地居民強烈不滿。老城南該不該列為危舊房改造項目?南捕廳該不該大量拆遷改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江蘇省和南京市學術界本來就有兩種迥然不同的聲音。此時的動遷通知無疑提供了一個引爆燃點。當地居民、志愿者、新聞媒體、學術界紛紛加入,瞬間掀起軒然大波。以致29名專家學者集體上書國務院總理,呼吁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告急。根據溫家寶總理批示,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很快組成聯合調查組前往南京。至此老城南拆建叫停。南捕廳一帶的房屋大都建在清末民初以來的不同歷史時期,如今這里已經看不到集中成片的明清建筑。建筑形式和房屋結構混雜,密度高,日照通風條件差,市政設施不配套,院落擁擠,明顯具有棚戶區的一些聚落形態特征。盡管在危舊房屋改造的前期調查中,了解到這一帶零星散落地保存著幾十處重要近現代建筑,不過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以及《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的規定,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南捕廳街區已經達不到歷史文化街區的法定條件,主張劃定為歷史文化風貌區,在盡可能多地保護傳統街道格局和重要近現代建筑的前提下,實施拆遷改造。而上書疾呼的專家學者和志愿者并不認同這種觀點,認為老城南位于秦淮河兩岸,是南京的根,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南京的方言、云錦、絨花、白局、燈會、鹽水鴨等傳統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發源于此,有些重要歷史事件也發生在這里,還有許多歷史名人曾在這里居住。所以即使老城南現存建筑質量和居住條件比較差,也不等于沒有保留價值。他們反對降低歷史文化街區定位,改為歷史文化風貌區,一再要求完整保護現存的南捕廳街區,停止破壞性的“舊城改造”。顯而易見,學術界分歧的焦點同樣集中在如何界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概念。正是由于我國目前沒有明確統一的價值標準,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因此才形成兩種截然對立的主張,不僅圍繞“梁林故居”和南捕廳街區的拆與留展開了激烈博弈,釀成尖銳的社會矛盾,而且也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監管置于尷尬境地。北京與南京分處大江南北,是中國歷史上兩座著名的古代都城。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不僅擁有優越的行政資源、智力資源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還是不同時期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發生在兩“京”的大小事,無不具有指標性、普適性和示范性,足以影響全國,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如今圍繞梁林故居引發保拆之爭和南京老城南拆遷改造掀起軒然大波,絕非巧合與偶然,而是蓄勢已久的各地大量同類矛盾和問題的集中反映。出現這些矛盾和問題,反映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存在思想理論缺失,乃至連構成歷史文化名城基本要素的概念界定也含混不清,無怪乎保護監管難以適從。

    解析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界定的模糊與缺憾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在我國最早出現在2002年公布的《文物保護法》。2007年修訂后的《文物保護法》原文保留了這部分內容?!稓v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延展了《文物保護法》的法定概念,并在行政法的基礎上,對歷史建筑的定義分別作了表述。但是在實施過程發現,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確定的概念比較寬泛模糊,表述不盡一致,尚存頗多缺憾?!段奈锉Wo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確定:“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街道、村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并報國務院備案?!痹谶@部經過修訂的行政法里,將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定公布條件完全等同起來,只字不差,本身就是一大缺陷。從理論上說,“街”與“城”在歷史城市的空間結構上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不僅聚落規模差異很大,而且兩者空間形態、文化內涵及其屬性特征也都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應等量齊觀。一律采用寬泛的概念,要求“街”也像“城”那樣,保存特別豐富的文物,同時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委實很難。姑且不說評價“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是評價保存文物的數量多寡,還是文物的品位和等級高低,對此法律法規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更沒有對保存文物的豐富程度制定量化標準。如此一來,必然會給人們的主觀評價預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不可避免地帶來隨意性。至于對核定的對象是否同時“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法律法規同樣缺乏明晰準確的規定,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監管具有初始階段的粗放式特征。按照現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規定,“歷史文化街區用地面積不小于1公頃”。試想在如此狹小的地塊里,怎么可能擁有“特別豐富”的文物?又怎么可能同時“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從我國已經核定公布的118個歷史文化名城了解,目前真正原汁原味保留完整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所剩無幾。即使比較完美的歷史文化街區,也很難完全符合法定概念給出的三個條件。由此可見,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要求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界定,有別于歷史文化名城,凸顯街區的屬性特征,并且做到概念明晰化?!稓v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屬于行政法規,關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雖然有所延展,但是將其定義放在了條例附則里表述,第四十七條第二款作出這樣的規定:“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边@里沿用了“保存文物特別豐富”的寬泛模糊概念,但沒有就此進行細化分解,同時卻又令人費解地刪去了法律規定的“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內容,另外增加了三項構成要素,一是“歷史建筑集中成片”,二是“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三是“具有一定規?!?。也就是說,行政法規在界定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時,進一步強化了其空間形態特征的重要性,弱化了其歷史文化內涵。應當說強調空間形態特征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忽視對歷史文化內涵的價值評估,無異于失去了保護的根本。發生在北京和南京的兩起風波,追根溯源,均與此息息相關?!稓v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是2005年7月15日由建設部的國家標準規范。但是該規范對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的界定卻與《文物保護法》表述不一。其中術語解釋2.0.4規定:“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稱為歷史文化街區?!边@里所稱由省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不僅于法無據,而且對“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既沒有明確其空間形態特征,也沒有涉及到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所涵蓋的內容。至于何謂“重點保護”,什么條件或什么情況下“應予重點保護”,規范沒有說明。目前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對歷史文化街區確定的概念過于寬泛模糊,看似明確,實則含混不清,相互之間對法定概念表述缺乏有機銜接,甚至出現矛盾,這是導致思想認識出現分歧和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監管中,這種狀況使得規劃、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無所適從,操作層面面臨著許多困難,很難適應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發展的需要。

    歷史建筑概念界定及其保護價值評定標準

    歷史建筑的廣義概念應當指歷史上遺存的所有建筑物和構筑物。而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監管中,歷史建筑則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尤其歷史建筑被確定為受到國家保護的法律法規適用對象以后,這種特殊含義就上升為法定概念,具有了法律意義和法律效力。換言之,歷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只是其廣義概念中數量極少的精華部分。于是涉及到如何詮釋歷史建筑的概念,以及采用怎樣的評價標準來界定和篩選歷史建筑的問題。歷史建筑作為專業術語,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里作出了規定。2008年國務院公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后,歷史建筑隨之也提升為法定概念。這個概念基于法制管理層面的需要,不再是專業術語,也不再屬于學術概念和行政概念的范疇。由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公布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之后,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的效力高于技術規范,因此應當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抓緊進行必要的修改,使技術規范的內容服從行政法規,保障依法行政的嚴肅性。然而目前尚未修改的技術規范仍在繼續使用,指導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因此因為規范與法規表述不一,使得歷史建筑概念更加含混,直接影響到編制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規劃?!稓v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界定的歷史建筑是指“有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反映城市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構)筑物?!闭沾诉M行把握評價,彈性很大。鑒于該規范不僅沒有具體說明“一定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評價標準,以及只須評價建(構)筑物本身的價值,還是包括建(構)筑物承載的特殊歷史信息;而且也沒有講清歷史建筑界定在哪一個時代或哪一個歷史時期,是指以木構為主的古代建筑?還是磚混結構的近代建筑?或者是包括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建筑?是明清時期建筑、民國時期建筑、建國初期建筑、文革時期建筑,也或是各個時代和時期兼而有之的建筑?這就給人留下了相當大的選擇空間和爭議空間,同時也給保護歷史建筑留下了相當大的漏洞。大量事實表明,已經編制、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在分析歷史建筑現狀時,通常都會按照技術規范,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肌理、現存建筑的數量、建筑結構、建筑質量、建筑高度、建筑體量、保存完好程度等,劃分不同類型、采取相應保護整治措施,并在規劃文本中繪制成圖冊。這樣做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幾乎沒有哪個保護規劃會對歷史建筑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歷史價值進行分類比對,也從來不做這一類的分析。保護規劃注重的往往只是歷史建筑的空間形態,而忽視其歷史文脈,只以建筑梁架結構、墻體結構以及現存的完好程度論其保護價值高下,決定對其取舍保棄。于是各地類似“梁林故居”和南京老城南那樣承載大量厚重歷史信息的老房子,由于規劃編制人員認為其建筑質量不佳,便在保護規劃編制階段將其“判處死刑”,一拆了之。各地普遍形成這種隨意拆遷歷史建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思想理論存在缺失有著緊密的關聯,這種缺失造成了技術規范偏離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里,還同時提出了“保護建筑”與“歷史建筑群”的概念,并將有權認定“保護建筑”的行為主體定位在城市規劃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確定保護建筑是“規劃認為應按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方法進行保護的”“具有較高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建(構)筑物。一方面,這與歷史建筑法定概念的基本屬性不符;另一方面,把城市規劃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作為認定“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2

論文關鍵詞:歷史街區,中國一汽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構成要素。作為一個城市,不僅要擁有現代化的設施和高科技含量的服務體系,而且需要有城市文化寄托的且保存完好的歷史街區。因為,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歷史發展中存留下來的連片的建筑群體,它保存著這座城市發展過程的基本歷史信息,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風貌。[1]所以,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尤其是對于一座完整的歷史文化城鎮來說,擁有能反映城市特色的歷史街區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歷史街區的保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吳良鏞教授指出,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對它的改造應順應原有的城市肌理,千萬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否則城市失去了史跡,猶如人類失去了記憶,肯定會對文化的繼承、保護和發展造成重大損失[2]。因此,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應提上日程。本文將在闡述歷史街區內涵和保護性規劃模式的基礎上,以中國一汽歷史街區為例,試圖找出歷史街區保護性與規劃的一些具體策略。

一、歷史街區內涵

歷史街區又稱歷史文化地段。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學會在雅典通過的《雅典憲章》上最早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概念:“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街區,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我國正式的“歷史街區”的概念是在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部級歷史文化名城時提出的:歷史街區是指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跡,還要看其現狀格局和風貌是否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隨著內涵的不斷深化,歷史街區的概念也逐步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在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中明確提出“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應予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保留遺存較為豐富,能夠比較完整、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較多文物古跡、近現代史跡和歷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稱為歷史文化街區”。 [3]

綜合來看,歷史街區的概念上一般有以下幾個要點。第一,歷史街區有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具有區別于一般的獨立的文化保護單位的整體性和規模度,是一個地區(方)歷史的見證;第二,歷史街區內部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中國一汽歷史街區,不僅包括有形的,如民居建筑、商鋪樓市、道路橋梁等,而且還包含許多重要的無形文化,如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社會關系、民俗習尚等;第三,有一定比例的真實歷史遺存,攜帶真實的歷史信息;第四,歷史街區應在城市(鎮)生活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4]。

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模式

(一)靜態保護模式

靜態保護模式是指在城市特定地段劃分出一定的保護范圍,由絕對保護范圍和相對保護范圍組成。絕對保護范圍中要求嚴格保護,禁止對現狀環境作出任何改變;而相對保護范圍內的要求有所降低。[5]

靜態保護規劃是一種“目標——操作”的線性規劃模式(見圖1),以強調對歷史街區實行控制性的保護為核心,注重對時間維度中所積淀的歷史物象的保護、保留。此模式有利于全面保護歷史街區中的文物。但由于過分強調“靜止式”、“停留式”的保護,往往將歷史街區孤立起來,而忽視將其納入整個城市總體發展的有機體中。從而導致歷史街區成為“孤島”,使保護更多的時候流于形式。

圖1歷史街區靜態保護規劃模式

(二)動態保護模式

動態保護模式是相對于靜態保護模式來說的。它是指根據歷史街區的實際狀況,以城市整體空間結構與形態為依據,按照歷史街區內在的演變規律,順應城市和街道肌理,使歷史街區有機的保護與更新。所謂“有機更新”,主要包含三個含義:即“城市整體的有機性”、“城市細胞(居住院落) 和城市組織(街區) 更新的有機性”、“更新過程的有機性”。 [6]在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改造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小規模改造的方法。

動態保護規劃是對靜態保護規劃的繼承和發展,它屏棄靜態模式中的不合理因素,使規劃更加合理、更具有可持續性。街區的歷史文化保護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7]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與之息息相關的環境也隨之改變,環境變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產生沖突與交融。這樣的保護不是被動的去適應環境變化,而是前瞻性地洞悉這種變化,影響區域環境、乃至人們的生活(圖2)。[5]

圖2歷史街區動態保護規劃模式

三、中國一汽歷史街區價值及問題診斷

(一)中國一汽歷史街區價值

2009年,經長春市政府批準,確定向吉林省政府申報第一汽車制造廠街區、人民大街街區、新民大街街區、偽滿皇宮街區、南廣場街區等五個歷史街區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10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同意將第一汽車制造廠街區等批準為歷史文化街區。

第一汽車制造廠街區是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標志性見證,其中分布的建筑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空間布局完整、歷史建筑風格統一,在我國城市現存歷史街區中獨具特色,對長春城市總體風貌的形成起到了導向的作用中國學術期刊網。

為能更科學評價中國一汽歷史街區的價值,本文利用特爾菲法選取并構建了歷史街區價值評價的5項一級指標和16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同時選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見表1)。再利用特爾菲法對中國一汽歷史街區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精神價值、使用價值等5大價值進行定量評價。

表1歷史街區價值評價指標及權重

 

總目標層

(A層)

評價項目層(B層)

評價因子層

(C層)

歷史街區價值評價(A)

歷史價值(B1)0.3

歷史重要度(C1 )

0.1

歷史久遠度(C2 )

0.1

歷史影響力(C3 )

0.1

藝術價值(B2)0.25

材料質感(C4 )

0.075

色彩搭配(C5 )

0.075

造型布局(C6 )

0.1

科學價值(B3)0.1

形式成就(C7 )

0.05

內涵價值(C8 )

0.05

精神價值(B4)0.15

宗教崇拜(C9 )

0.0375

象征作用(C10 )

0.0375

認同感(C11 )

0.0375

驚奇感(C12 )

0.0375

使用價值(B5)0.2

相容性(C13 )

0.05

適應性(C14 )

0.05

基礎設施(C15 )

0.05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3

關鍵詞:歷史街區;新建筑;舊建筑;融合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block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and old buildings fusion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ity level to research the specific technique fusio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ase to verify the historical block retrofit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and old buildings fusion technique.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old building construction; fusion

中圖分類號:K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1. 概念的界定與辨析

1.1 歷史街區的含義

初次提出“歷史街區”的概念,是在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學會在雅典通過的《雅典》。我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概念,是在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部級歷史文化名城時,將其定義為“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跡,還要看其現狀格局和風貌是否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

1.2 新建筑的含義

“新建筑”是指運用新型建筑材料以及運用施工新技術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新建的建筑物,建筑形式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現代的。

1.3 舊建筑的含義

“舊建筑”是特指處在歷史環境中的有修復和保留價值的歷史文物建筑。參照《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對歷史文物建筑的分類,本文所指的“舊建筑”分為以下幾類:1.古建筑。2.具有各種文化意義的建筑物和構筑物。3.歷史紀念建筑物。

1.4 “融合”概念的含義

“融合”,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將兩種或多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本文中所指的“融合”,主要有兩種傾向:一類是新舊事物的相似調和,另一類是新舊事物的對比反差。協調與對比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兩者同樣可以達到和諧,即所謂的單純齊一的和諧與多樣統一的和諧。

2. 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進程加速,經濟結構轉型,社會深刻變革的時代,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特別是對歷史街區改造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2.1 人的意識層面

(1)由于對歷史街區的價值估量不足,從而導致歷史街區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被重視。

(2)由于對歷史街區保護資金的投入很難直接轉化為城市的經濟效益,因此城市管理者不愿對其投入過多資金。

(3)我國對歷史街區保護的相關政策及制度不盡完善。

2.2 城市層面

(1)我國絕大多數歷史街區位于城市中心區域,地理位置優越,土地價值高,保護難度較大。

(2)歷史街區原住民有提高生活品質的訴求,自發性建設時有發生,導致歷史街區空間格局被破壞。

(3)現代商業模式對歷史街區原有業態造成較大的沖擊。

3. 新舊融合在城市空間方面的探索

3.1尊重歷史建筑在城市空間中的標志性地位

在研究城市形態與歷史中,我們發現有些城市建筑物或者構成物在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標志性的作用。它們往往體量較大、形式復雜、色彩瑰麗,而且處于城市網絡與空間結構的重要節點,是城市風格的主導形式元素。這些建筑個體或組群往往大多保留下來,而成為今日的文物建筑。在今天歷史環境的新建筑設計中,我們應再一次給與它們以重視并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它們不僅具有傳統的標志作用,而且同樣在新的城市設計中應該成為歷史地段的控制性要素和發展依托的焦點。

在今天我們設計歷史街區中的新建筑時,為了確保歷史建筑在城市空間中的標志地位,常常是以新建筑當配角來加以烘托,新建筑不僅在體量、造型、色彩、高度上應該有所控制,而且應該在視線組織等方面都要有所考慮。

3.2城市空間輪廓線的延續

一個尺度宜人的城市或者街區,必然是城市建筑與街道本身尺度和諧,而且與人的尺度相協調。在歷史街區改造過程中,須充分尊重歷史街區原有建筑及街道的高度比例關系,同時關注街道以及不同的建筑組合而形成的輪廓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對歷史地段采取高度控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具體措施可歸納為以下兩點:a根據歷史街區的現狀情況及更大區域范圍內空間輪廓的要求,提出多個層次的空間高度控制;b為保證觀賞歷史景觀的視線走廊的通視要求,須劃出相應的建筑高度控制區,并通過視線分析,滿足各個保護對象對周圍環境的要求。通過高度控制的方法,不僅可以形成歷史街區中新建筑的輪廓線,而且也不破壞已形成的原有建筑的輪廓線。

4. 案例分析

4.1 大雁塔北廣場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是中國唯一的唐文化廣場,作為一個大尺度的城市廣場,其尺度已經大大超出了建筑圍合的院落空間尺度,因此在廣場的處理手法上,首先是將室外廣場尺度放大,為了與如此大廣場的尺度相匹配,兩側的建筑尺度也需要放大,才能在整體上協調廣場、大雁塔與周邊建筑的比例關系。其次,將體量較大的唐風商業建筑步行街區沿廣場橫軸線布置,將大體量建筑置于離主體大雁塔位置相對較遠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突出大雁塔的核心位置。這樣的設計把古西安城的文化個性和大雁塔歷史遺跡融為一體,體現了古都風韻和現代風采的完美結合,使歷史文化得到更好地延續。

4.2 鐘鼓樓廣場

西安鐘鼓樓廣場在西安城市中央,包括綠化廣場、下沉式廣場、地下商場、下沉式商業街、傳統商業樓 5 部分。廣場周邊的建筑作為鐘鼓樓背景,嚴格控制了其高度,形成相對低平的輪廓線,色彩和諧協調, 廣場北側的商業樓建筑外形以關中傳統風格為主調,保持對鐘鼓二樓的從屬地位,統一協調;塔泉的不銹鋼構架具有中國傳統屋頂的輪廓線,與鐘樓鉆尖頂有所呼應;王朝柱造型簡潔,其雕刻具有傳統風韻;地下商城的主入口是現代的,但有抽象的坡頂和城墻垛口式的點綴。廣場整體設計在基調統一和諧的前提下賦于一定新意,以創造一個完整的、富有歷史內涵的城市空間。

5. 結語

通過對西安的兩個城市廣場的實例研究,對在歷史街區改造中新舊建筑融合問題做出了總結:尊重既有的歷史建筑及其環境,在新建筑設計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在區域空間設計中根據不同的環境狀況而采用不同的設計手法,不僅要創造新舊建筑視覺上的聯系,而且要處理好新舊建筑間的體量、色彩、造型、高度等關系,做到“風格傳承,體量控制,色彩引導”,以此來更好地延續歷史建筑及環境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美】布倫特•C•布羅林著. 翁致祥、葉偉、石永良、張洛先譯. 建筑與文脈---新老建筑的配合.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8

[2]【美】凱文•林奇著.項秉仁譯.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0

[3] 鄧剛、李嵐. 新舊建筑環境中的功能與形式因素分析. 新建筑. 1995.3 P19-21

[4] 仲德昆.城市傳統歷史地段建筑環境的意義、構成與保護. 建筑學報. 1996. 9

[5] 王景慧,阮儀三編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6] 李驪明.關于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戰略思考.人文地理,2002,10

作者簡介:

1.第一作者:李凱(1986.01-),男,新疆博樂人,長安大學建筑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710061。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4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 A

0 前言

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不僅體現著建筑本身的藝術價值,同時,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中的組成單元,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古建筑和其他歷史文物一樣,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為保護傳統文化,對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進行保護與更新就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保護和更新的相關理論方法進行梳理是必要的。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對建筑遺產相關國際的保護原則和精神進行了梳理,隨后對我國現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變遷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對歷史文化街區中古建筑保護的意義與方法進行探討。

1建筑遺產保護相關國際

1.1雅典

1933年“國際現代建筑協會”制定的第一個城市規劃綱領性文件――雅典,首次提出了對城市一般歷史建筑保護的概念。其主要精神包括:通過創立一個定期的、持久的保護體系有計劃地保護古建筑,擯棄整體重建的做法,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危險;提出尊重過去的歷史和藝術作品,在不排斥任何一個特定時期風格的前提下,進行歷史紀念物的保護修繕。事實上否定了風格性修復的做法;贊成謹慎地運用所有已掌握的現代技術資源,強調這樣的加固工作應盡可能地隱藏起來,以保證修復后的紀念物原有外觀和特征得以保留;所使用的材料必須是可識別的;應注意對歷史紀念物周邊地區的保護,新建筑的選址應尊重城市特征和周邊景觀,特別是當其鄰近文物古跡時,應給予周邊環境特別考慮;一些特殊的建筑群和景色如畫的眺望景觀也需要加以保護[1]。

1.2威尼斯

1964年5 月31日舉行的“歷史古跡建筑師和技師國際會議(ICOM)” 第二次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通過了《威尼斯》。它在重申了《雅典》遺產保護范圍與意義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更為完整的建筑遺產保護概念?!丁分赋鼋ㄖz產不僅包括偉大的建筑藝術珍品,也包括建筑的文化意義。強調了建筑的文化含義及為歷史所營造環境的功能。

1.3內羅畢建議

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華沙內羅畢通過了《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簡稱內羅畢建議 )。文件在單個建筑保護的基礎上,增加了歷史地段建筑保護的概念。建議中指出“歷史地段是指在某一地區(城市或村鎮)歷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這一地區歷史發展脈絡和集中反映地區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或許每一座建筑都夠不上文物保護的級別,但從整體來看,卻具有非常完整而濃郁的傳統風貌,是這一地區歷史活的見證,它包括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落等”。

1.4華盛頓

1987年10月內羅畢建議的內容在《華盛頓》中得到總結?!度A盛頓》成為《繼威尼斯》之后又一份關于保護歷史建筑與歷史性城市保護的國際性文件。

《》確定了歷史地段及更大地區的歷史城鎮、城、區保護的意義與作用?!丁愤€明確提出了歷史性城市、城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歷史城市的保護應該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整體政策的組成部分;當必須改建建筑物或者重新建造時,必須尊重原有的空間組織,并要把原有的建筑群的價值和素質賦予新建筑等等。它們不僅可以做為歷史的見證,而且還體現了城鎮傳統文化價值”。該的頒布標志著有關城市保護最全面的定義,城市“整體保護”的概念成為西方有形歷史遺產保護的最終解釋[2]。

2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2.1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發展階段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單一體系?!吨腥A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形成。第二階段,增加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1982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公布,標志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的形成。第三階段,重點轉向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多層次體系。

2.2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現狀

從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單一體系到多層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我國基本形成了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重點內容、與文物保護制度相結合的歷史遺產保護體系?,F今,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見下圖。

圖表來源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

古建筑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貫穿于整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得到了全方位的保護。屬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有相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實施保護,其他古建筑則在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古建筑屬于歷史文化名城的范疇內。

3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保護的意義和方法

3.1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保護的意義

古建筑是一種文化載體,它們是城市發展的記號,見證了城市的變化。是一個城市傳承的記憶,代表著城市的歷史和底蘊。向城市新居民傳承著城市的歷史,也向慕名而來的游客講述著城市的過去。古建筑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從對古建筑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某一時期科技發展情況,當時的社會生產發展及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對于城市而言就失去了自身的記憶,失去了自身發展的見證。記錄歷史,展示文化,將古建筑的歷史信息完全呈現,就是古建筑保護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除了承載上述信息外,作為群體居住空間,還能夠反映當時社會聚居狀態和地域居住文化,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它給人們一個實景體驗城市歷史、感受城市過去的場所。某些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則仍然代表著城市的符號、街區的符號,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作為城市文脈傳承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以群體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它們,不僅可以讓古建筑重新獲得活力,也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休閑與文化娛樂的好場所。

3.2.2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保護改造方法

(1)規劃先行,合理定位。在現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涵蓋的歷史文化街區,在現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框架下,對保護規劃所涉及到的保護區域和控制區域做綜合定位和控制,以從整體上保證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從而為歷史文化街區內古建筑保護提供相應的環境風貌。

(2)注重環境,整體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古建筑有兩類情況,一類屬于文物保護單位,應該根據相應的文物保護單位級別進行保護;另一類則不屬于文物保護單位,這就需要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范疇內進行保護。首先要對街區整體歷史風貌進行確認,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對周邊一定區域的風貌控制要求。

(3)單體改造,保護為主。在對歷史文化街區內古建筑進行保護的時候,可以根據建筑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古建筑的改造利用,旨在恢復古建筑活力,使其更多的融入街區功能。然而,目的必須是充分保護古建筑,在不破壞古建筑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前提下進行。對融入的功能進行綜合的考慮,保護改造為主,開發為輔.。

4 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體現的價值不僅僅是在于單體古建筑,同樣在于古建筑群體給人們的觀感和體驗。承載著比單體更多的文化意義和內涵。同時,對于群體為對象的古建筑保護的難度,所涉及的層面也更加多樣和復雜。在本文中,筆者對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保護的相關理論研究進行總結和探討,期望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讓歷史文化街區中古建筑所承載的文化傳承更好的得到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 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627~628.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5

關鍵詞:游客凝視 旅游符號 歷史街區 什剎海

一、引言

游客旅游的目的是離開自己的慣常生活地,去尋找差異、愉悅、解脫、懷舊或者刺激,他們通過“凝視”旅游地的人、物和事象去體驗,完成旅游“朝圣”[1]的“人生儀禮”?!澳暋币彩且环N權力,游客通過這種權力途徑和權力行為參與到旅游地的社會性建構當中?!坝慰湍暋敝饕P注將游客作為主體的建構行為和建構影響。本文以什剎海歷史街區作為游客凝視的場域,基于游客體驗視角,研究同一凝視主體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符號的凝視,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和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二、凝視研究

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提出了“凝視”的概念,凝視作為一種目光投射,是主體施予客體的作用力,象征著一種權力關系,不僅是一種壓制,也是一種生產[2]。在此基礎上,1990年,英國社會學家約翰·厄里(John Urry)提出了“游客凝視(tourist gaze)”[2]的概念,并迅速發展成為旅游人類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工具。諸多旅游人類學家不斷地運用這一概念進行實證研究,并進一步對凝視理論在旅游領域的應用提出新的理論建設,提出“反向凝視(reverse gaze)”、“當地人凝視(local gaze)”等概念,試圖將凝視權力從游客對旅游地居民的單向度研究轉向雙向權力施加,確認居民在旅游中的作用,強調旅游地居民在旅游的社會性建構中的能動性。后來有學者嘗試以“旅游凝視(tourism gaze)”建構包含更多元化的利益主體的凝視研究[3],主張考慮游客間凝視、旅游掮客的作用、隱形凝視(主要指反思性的自我凝視)的作用,并提出諸凝視主客體之間是雙向互動的,是互為主客體的,凝視的路徑、重點及其發生的作用還會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語境而變化?!澳暋笔莻€隱喻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游客通過目光施加的行為力量,還包括表情、動作、口頭表達等多元化的方式,將旅游動機、旅游訴求、旅游體驗融合并表達出來,向旅游地、當地居民施加影響。程與米勒(Cheong&Miller)將旅游目的地的利益主體分為游客、居民和掮客(包括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學者、媒體人員、旅行社及其他旅游經營者、從業者等)三類[4],把旅游研究的關注對象從游客與旅游地居民的二元對立中解放出來。北京師范大學代改珍在其博士論文《都市民俗旅游資源的再生產——以北京什剎海胡同游為例》中提出旅游過程中“交互凝視(interactive gaze)”概念,這一概念在認識到旅游過程中權力主體的復雜多元化的基礎上,將旅游生產所涉及到的主體全部納入考察范疇,強調主體間的交叉互動,揣測、試探、協商、斗爭、妥協、合作等,包括異質性主體作為群體的交互關系,主體內部個體的個性化權力態度及其行為,個體化的權力向度與群體的權力向度并不總是一致的;異質性主體在旅游場域中因掌握資源的差異,其權力位點不同,權力行為施加的時機和環節也就不同,權力地位也不對等,使得主體之間以及主體內部各個體之間的權力不均質化,且在共同的場域內共同施加權力行為,相互之間產生影響。

厄里認為是凝視是旅游體驗的核心,在旅游者的目光的凝視之下,一切景觀都被賦予了符號的意義,一切景觀都變成了文化景觀[5]。謝彥君、彭丹系統地梳理了國內外學界對于旅游體驗和旅游符號研究的成果,從游客的角度出發深度分析了符號解讀的過程、影響因素及結果[6,7]。楊振之等運用符號學理論對旅游活動和旅游開發的全過程進行全面審視,指出符號化旅游是解決旅游“符號化”的一把鑰匙[8]。白凱等將旅游目的地形象視為典型的標志化符號,認為人們總是通過旅游目的地的圖像符號和語言符號認知旅游目的地的客觀存在特性[9]。

三、什剎海歷史街區游客體驗調查分析

1.什剎海旅游發展狀況

什剎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景區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勝古跡和民居民俗生活組成。什剎海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什剎海,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后逐漸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為游樂消夏之所。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什剎海地區列為重點保護的二十五片歷史街區之一。

什剎海旅游業發展起源于什剎海胡同游,什剎海胡同游發起于1994年,到2000年前后,一直都是以徐勇為首的北京胡同游覽公司在獨家經營,每年接待15萬人次左右,呈現以國外游客為主,國內游客為輔的特征。2000年以后,什剎海地區的國內游客數量迅猛增長,逐漸發展成為以國內游客為主,國外游客為輔的態勢。2008年5月,西城區政府成立了特許經營辦公室,對什剎海的胡同游進行特許經營,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幾家有實力、有經驗的公司進行規范化的特許經營,目前共有9家公司,共300輛三輪車共同經營什剎海胡同游旅游項目。目前什剎海地區已發展成為AAAA級旅游景區,策劃了“逛海子、食滋味、居品味、行趣味、蕩韻味、淘風味”等一系列旅游活動項目。

2.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本文采用便利抽樣調查的方法,針對國內游客,于2013年10月上旬與中旬集中進行,調研地點主要是在什剎海歷史街區,分散在煙袋斜街、荷花市場、酒吧街和金絲套保護區胡同(奧運人家)。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2.3%。

游客的人口學統計特征。運用SPSS18.0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的被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統計特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就被調查游客的性別來看,男女比例為54.7:45.3,男性游客的數量稍多于女性游客數量。被調查對象以中青年游客為主,24-44歲的游客占總調研對象的63.8%。就月收入水平來看,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游客最多,占總體游客量的41.7%,其次是月收入水平為5000-10000元之間,占總體的32.6%,月收入水平低于2500元或者高于10000元的游客相對較少。就受教育水平來看,絕大多數的游客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占總體游客量的80.7%。就職業差異來看,專業文教技術人員的游客數量最多,占總體的33.8%,其次是學生群體,接下來就是企事業管理人員和服務銷售商務人員,分別占總體游客量的13.4%和11.5%。就客源市場的空間分布特征來看,絕大多數的游客是來自外省的,占總體游客量的81.2%,其次是北京市其他地方的游客,占總體的14.6%,而老城區的游客占總體游客量比重最小,為4.2%,游客量隨著客源市場空間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呈現出一種距離遞增效應。

就出游目的而言,大多數的游客來什剎海歷史街區旅游是為了感受老北京文化,其次是來此觀光和看風景,休閑泡吧會友的游客相對較少,購物的游客最少。約有四分之一的游客來什剎海歷史街區觀光看風景的同時,感受老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少數游客來此休閑泡吧會友的同時,感受老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根據出游目的的差異,可以將什剎海歷史街區的游客分為文化型游客、觀光型游客和休閑型游客。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外地游客來什剎海,多是為了感受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而對本地游客而言,則是來此放松休閑的,以觀光看風景為主。

因此,目前什剎海歷史街區的國內游客中,以中青年、受教育水平較高、中等收入者為主的外地游客占了絕大部分;在職業上,文教技術人員和學生是比較突出的兩大類群體;外地游客與本地游客的出游目的具有顯著差異,外地游客以感受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為主,本地游客則以放松休閑,觀光看風景為主。

游客體驗中的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體驗主要體現在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輪車、老字號和銀錠橋等。相對而言,游客對酒吧和寺廟等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感知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整體空間氛圍的感知相對高于酒吧和寺廟,說明什剎海歷史街區整體空間布局和環境氛圍也是一種旅游景觀符號,對廣大游客產生旅游吸引力。

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不同的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體驗也是存在差異的,由下表可以看出,游客對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輪車和老字號這幾個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感知最為顯著,驗證了孫九霞的研究觀點,即游客凝視具有選擇性,民俗村內,游客凝視只是帶走“他所希望看到”的那一部分民族符號[10]。正如厄里所言,旅游凝視不僅是一種視覺體驗,同時也包含了其他感官體驗,如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11]。問卷調查發現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體驗中的“老字號”的體驗,既是一種視覺體驗,更是一種嗅覺體驗和味覺體驗。很多游客到什剎海,尤其是到煙袋斜街,都會品嘗中華老字號烤肉季的烤肉。游客感知體驗到的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是什剎海的標志性景觀,它們是老北京歷史遺留的產物,同時也是典型的被什剎海胡同游的旅游經銷商大肆宣傳的旅游符號。厄里認為存在兩種特別的旅游凝視方式,即浪漫的旅游凝視和集體的旅游凝視。浪漫的旅游凝視包括被看作欣賞原汁原味的自然美景,集體的旅游凝視則包括大量的人群的參與,正是多數人的交互作用建構起旅游的氛圍。因此,從游客體驗視角來看,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凝視是一種集體凝視。

旅游凝視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核心概念,凝視是旅游者主體的行為,旅游者類型的差異影響旅游凝視的內容[12]。統計分析發現,整體上來看,文化型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感知體驗要顯著高于觀光型游客和休閑型游客;具體而言,在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中,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的胡同的感知最顯著,其次是四合院,再是三輪車、老字號和銀錠橋等旅游符號?;谟慰蛯β糜畏柡母兄顬轱@著,進一步分析游客對什剎海胡同的體驗。分析結果表明,30%的游客認為什剎海胡同比較古樸寧靜,36.5%的游客認為什剎海胡同承載了很多老北京故事,而14.5%的游客認為什剎海胡同缺乏生活味道,16%的游客認為什剎海胡同都是游客,剩下3%的游客則對什剎海胡同沒什么感覺。相對而言,游客對旅游符號酒吧的感知并不顯著,但是大多數游客對這里的酒吧還是比較喜歡的,認為酒吧建筑風格和裝飾特色較為古樸,具有懷舊感,并且酒吧分布在前海和后海沿街,瀕臨什剎海,酒吧的視野空間和環境較好。

旅游凝視的功能在于空間的建構。旅游地在旅游者的凝視下被消費,旅游者凝視引起旅游地文化向“舞臺化”、“表演化”方向發展,使得旅游地在時間和空間上被建構,最終發展成為一個與傳統生活狀態存在巨大差異的地方[13]。什剎海歷史街區酒吧街的建立就是旅游凝視的結果,是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自我的現代性表述與主動建構的產物。

“游客凝視”不是一種孤立現象,也不是一種單純的旅游現象。事實上,激發這種游客凝視消費活動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工程[14]。進一步地統計分析發現在被調查游客中,39.9%游客認為什剎海歷史街區能夠代表傳統老北京文化,來此旅游,他們能夠較多感覺到傳統老北京文化;17.4%游客能夠深刻感受到老北京文化;37.1%游客在這里能夠感覺到一點點傳統老北京文化,5.6%游客則沒有感覺。就不同區域差異而言,外地游客與本地游客對在什剎海能否感受到傳統老北京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大多數的外地游客認為什剎海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就外地游客而言,不同的外地游客體驗差異較為顯著,約35%的外地游客認為什剎海歷史街區比較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30%的外地游客則持相反的觀點。就游客類型而言,文化型游客和觀光型游客認為在什剎海歷史街區比較能夠體驗到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而休閑型游客的感知體驗則不相同。

游客體驗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元素之間協調性。進一步分析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元素之間協調性的感知體驗,結果顯示,7.5%的游客認為這些旅游符號元素之間非常協調的,46.9%的游客認為它們之間是比較協調的,33.3%的游客對此持中立的態度,12.2%的游客認為它們之間不協調??傮w上游客認為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元素之間是比較協調的。盡管酒吧是外來文化符號,但是什剎海前海和后海沿岸的酒吧整體外部建筑和裝飾風格與周邊地區相和諧。

游客體驗什剎海歷史街區傳承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途徑。從游客體驗的視角來分析什剎海歷史街區傳承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途徑。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游客認為首先是留住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人,其次是增加一些具有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參與性活動,第三是增加一些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化表演。

游客對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發現,除了什剎海歷史街區以外,游客認為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地區主要有故宮、前門大柵欄、天安門和南鑼鼓巷。調研結果表明,這些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地方的整體建筑風格都與什剎海歷史街區類似。

四、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的凝視分析

文章從游客體驗的視角,分析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凝視。研究結果顯示:

1.游客凝視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元素主要有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輪車、老字號、銀錠橋、酒吧和寺廟等

相對而言,游客對旅游符號胡同、四合院、恭王府、三輪車、老字號和銀錠橋的感知體驗要顯著高于非酒吧和寺廟的感知體驗。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被作為旅游資源,在復雜多元的生產主體的交互凝視下不斷地再生產;其再生產是文化符號的解碼、抽繹、再編碼、重新結構與展演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內化為傳統民俗文化的本真性;都市民俗文化傳統經過旅游途徑的再生產,在生產主體的交互凝視下被符號性地構建,呈現出來的已經不是“無旅游參與式”的傳統本身,而是被客體化(把傳統當作可以操作的對象)、被碎裂、疊拼的面向展演的傳統,是各種內在的、外來的文化符號元素融合而成,呈現出“嵌合體化”的狀態,游客凝視體驗的是建構出來的民俗文化“奇美拉”。正如萬建中教授所說,外來生產者會根據需求將民俗變成“權力資源”而加以利用,而民俗對于民眾的規范力量是融入生活 。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符號“胡同”、“四合院”等的凝視就是什剎海胡同游經營者根據游客的需求將這里的傳統民俗變成“權力資源”加以利用的,而“胡同”、“四合院”是當地居民生活的載體,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是老北京“活著的歷史博物館”。

2.游客類型的差異影響游客凝視的內容

文化型游客和觀光型游客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感知體驗要顯著高于休閑型游客,其中文化型游客的感知體驗最顯著。說明在交互凝視過程中,作為同一凝視主體的游客之間對同一凝視客體的權力態度和權力向度差異,即凝視主體游客之間權力非均質化,在共同的凝視場域什剎海歷史街區對傳統民俗文化符號共同施加權力行為。

3.游客凝視一項綜合性的文化工程

游客凝視是一種權力,游客通過這種權力途徑和權力行為參與到旅游地的社會性建構當中。游客凝視主要關注將游客作為主體的建構行為和建構影響。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傳承了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基于游客感知體驗和凝視的視角,其傳承的首要途徑是留住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人,其次是增加一些具有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參與性活動,第三是增加一些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化表演。

4.游客對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感知體驗

除了什剎海歷史街區外,還有故宮、前門大柵欄、天安門和南鑼鼓巷等。這些能夠代表老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地方的整體建筑風格都與什剎海歷史街區類似。

五、游客凝視對于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影響

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是依托什剎海地區的古樸的建筑風格和整體的空間建筑布局。什剎海胡同是老北京活的歷史博物館,是廣大中外游客了解老北京,理解新北京的重要方式。什剎海地區也是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因此,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保護對其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對什剎海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 歷史街區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多權力主體的共同參與

旅游凝視處于一種涉及多個權力主體共同參與的交互式凝視的環境中,游客凝視的對象旅游產品是不斷再生產的產物,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注意旅游凝視中權力主體游客的凝視。旅游凝視是一種交互式行為,不僅需要研究游客本身,也要研究東道主、游客與東道主之間互動的過程[15]。什剎海歷史街區旅游發展過程中,作為東道主的當地社區居民是重要的權力主體之一,他們對該地傳統民俗文化作為旅游資源的再生產產生作用,因此,在什剎海歷史街區旅游開發中,注重多元權力主體的交互凝視,尤其是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

2. 歷史街區旅游開發過程中,遵循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性

歷史街區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符號的發展要遵循傳統民俗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即解碼、抽繹、再編碼、重新結構與展演的動態過程,并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注重對傳統民俗文化原真性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美)Nelson Graburn.人類學與旅游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劉丹萍.旅游凝視:從??碌蕉蚶颷J].旅游學刊,2007,22(6):91-95.

[3]吳茂英.旅游凝視:評述與展望[J].旅游學刊,2002,27(3):107-112.

[4]Cheong S-M, Miller M L, Power and tourism: A Foucauldian Observ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2):371-390.

[5]鄧小艷.符號消費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路徑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 2010,(4):38-41.

[6]謝彥君,彭丹.旅游、旅游體驗和符號--對相關研究的一個評述[J].旅游科學, 2005,19(6):1-6.

[7]彭丹.論旅游體驗中的符號及其解讀[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5.

[8]楊振之,鄒積藝.旅游的“符號化”與符號化旅游——對旅游及旅游開發的符號學審視[J].旅游學刊,2006,21(2):75-79.

[9]白凱,孫天宇,謝雪梅.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符號隱喻關聯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資源科學,2008,30(8):1184-1190.

[10]孫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視”視角下的解讀[J].思想戰線,2009,35 (4):37-42.

[11]John Urry.The Tourist Gaze[M].London:Sage,2002.

[12]周憲.現代性與視覺文化中的旅游凝視[J].天津社會科學,2008, (1):111-118.

[13]張秀娟.“旅游凝視”視角下的民族文化建構研究——以廣南縣“世外桃源”風景區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12.

[14]周志強.從“游客凝視”到“游客化”——評《游客凝視》意識形態批評的理論貢獻[J].文化與文學,2010,(1):138-142.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6

一、歷史文化街區概述

在歷史文化名城中,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無理由的保護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對其進行保護是為了使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底蘊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在1986年,由國務院給出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定義,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跡遺址或者當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特點,這樣的地區可以稱之為歷史文化街區。

在2008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進一步定義,其是指經由省、市或者直轄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遺留、豐富的歷史文物,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風貌,并且具有相當大面積的地方可以稱之為歷史文化街區。

二、沈陽歷史文化街區的區域定位

2009年,沈陽市新頒布了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新條例,題為《沈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是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制定的條例,該條例指出要對沈陽存在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特殊保護,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毀壞。

沈陽歷史文化街區的區域定位:

在沈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區包括方城、慈恩寺、鐵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區域為東、西、南、北順城街之內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區域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龍鳳寺巷、東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東巷、大南街之內的部分。

鐵西工人村歷史文化街區所包括的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內的部分。

三、沈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旅游開發現狀

1.沈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及旅游開發的現狀

(1)政府對沈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及旅游開發給予高度重視

沈陽市政府對于重現歷史文化街區加大力度,目標使沈陽各處的文化街區重現往日的光彩。

(2)沈陽政府對歷史文化街區及旅游開發重點監視

多年來沈陽市政府對于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重點保護和相應的維護,對于涉及歷史文化區域的旅游開發進行重點監督,力求不破壞歷史文化區域的一草一木。

2.沈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

(1)歷史文化發掘不足,整體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對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的發掘不足,造成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沒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使歷史文化街區原有的人文情趣、凝聚力、商業氛圍減弱。

(2)街區內基礎設施缺乏,形象混亂

隨著人口的膨脹和整體經濟能力的提高,狹窄擁擠的街巷、水電設施的不完善、衛生設備的缺乏、公共空間的不足等等成為了沈陽歷史文化街區中最為普遍的現實問題。

(3)歷史文化街區宣傳不足,影響力小,維護資金不足

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宣傳及維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但是政府缺乏專項資金對其進行宣傳和維護,宣傳力的不足導致其影響力度不足。

四、沈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旅游開發的主要對策

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要將它市民的生活切實的聯系起來。在保護文化街區的歷史風貌、文化底蘊的同時,要注重服務于市民生活的發展。因此,為了適應城市功能和社會需要,保持和恢復街區的活力,應該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發掘街區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的文化街區具有不同的特色,其受當地的風土民情的影響程度很大。對于沈陽的文化街區的發掘工作應根據當地的文化進行推測,使更多的文化街區特點發掘出,更能突出其特點。

2.政府給予支持建立完善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程序

對于沈陽文化街區的保護,要萬眾一心,共同保護這一歷史古跡。同時政府要給與更多的關注,必要時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來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使保護歷史文化街區這一工作得以更快更好的施行。

3.注重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產品的開發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7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摘 要:歷史街區是指具有一定規模歷史遺存建筑群的片區,該片區保留有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同時長期在該片區生活的居民形成了相對獨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歷史街區發展為旅游地是個符號化的過程。歷史街區的名稱屬于專有名詞,不同的街區名稱蘊含了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各歷史街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適合自己的旅游產業,從而提高自身的旅游競爭性。

關鍵詞 :符號學;歷史街區;名稱;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40(2015)04-0087-04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簡介:蔣瑩(1986-),女,山東聊城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史。

一、歷史街區的符號化過程

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生活中符號生命的科學”[1],現代符號學的兩位奠基人分別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D.E)和美國邏輯學家皮爾斯(Peirce,C.S.)。索緒爾作為現代符號學的鼻祖,他從語言學角度解釋符號,指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聾啞人的字母、象征儀式、禮節形式、軍用信號等等”。[1]他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將符號分為“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其中能指部分是符號的形式,即語言中的音響形象;所指部分為符號的內容,即語言中的表達的概念。[1]同時,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對應關系不是天然的,符號系統是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系統中所產生的。對于不同國家、民族,同一個符號可能有不同的能指和所指。皮爾斯將符號的研究拓展到各種符號現象的研究,并建立了符號形體、符號對象、符號解釋三位一體的關系。從本質來看,索緒爾和皮爾斯的理論基本是不矛盾的。

上個世紀下半葉,符號學在國際范圍內迅速發展,許多學者運用符號學原理來解釋不同學科的問題。美國人類學家McCannell將符號學的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他在《旅游者:閑階層新論》一書中,提到旅游者是附屬于無所處在的旅游吸引物系統下,對旅游吸引物的符號意義進行“解碼”、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真實意義的現代圣徒。旅游吸引物就是符號,“全世界的旅游者都在閱讀著城市和風景文化,把它們看作符號系統”。[2]1981年,Culler發表了《旅游符號學》一文,將旅游者比喻為“符號軍隊”,認為旅游者在旅游體驗中尋找著真實的符號,但是他們找不到真實。旅游者在旅游體驗中既制造著標志與景物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在尋找標志與景物之間的聯系。[3]1990年,Urry在《旅游者的目光:現代社會的休閑和旅游》中寫到:“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由符號組成。它們都表示著其他事物。在旅游者的目光的凝視下,一切景觀都被賦予了符號的意義,一切景觀都變成了文化景觀?!盵4]

“歷史街區”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1933年國際雅典會議上通過的《雅典憲章》,其中提到“由歷史建筑群及歷史文化遺址所組成的區域稱之為歷史地(HistoricSite)”。我國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歷史街區”進行了概念界定。楊新海認為歷史街區是保存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歷史遺存、具有比較典型和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融合一定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內容的城市地段[5]。顧曉偉認為歷史街區界需要具備以下條件:有保存較好的文物建筑及傳統建筑群為主體構成一定規模的地區;地段或區域的傳統物質環境,即原有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建筑風貌等保存較完整;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6]。阮儀三認為歷史街區需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特征:歷史街區是有一定規模的片區,并具有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觀風貌;有一定比例的真實歷史遺存,攜帶真實的歷史信息;歷史街區應在城市(鎮)生活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7]

綜合前人關于“歷史街區”的定義,我們發現,歷史街區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有一定規模的片區,具有歷史遺存建筑群,且保留有相對完整的歷史風貌;2.長期在該片區生活的居民形成了相對獨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3.該片區不被隔絕于所在的城市之中,是所在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符號學角度來說,一個城市的“歷史街區”也屬于一種符號,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符號,一個“歷時街區”的能指是街區的名稱;所指為這個街區包含的建筑景觀、民俗傳統等。同時,一個“歷史街區”存在符號化的過程。對“歷史街區”的建構是行為者對歷史街區中的建筑、人文要素等符號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其進行編碼。歷史街區不僅僅是一個具有歷史特色的建筑群,還反映了人與環境、旅游者與建筑、旅游者與當地文化之間的聯系。同時,結合城市特點與歷史街區氛圍,進一步加入新的元素,在舊的建筑、原有的價值觀念中增加新的形象,使得一個歷史街區具有不可復制性。當一個歷史街區具有自身獨特的符號后,旅游者去歷史街區旅游其實就是一個“解碼”的過程。

從旅游者來說,游客在了解一個“歷史街區”時,首先知道的是“歷史街區”的名稱,即它的能指,其次才能了解它所包含的景觀建筑和當地文化。旅游者是復雜社會中個體,處于高度精密的社會結構中。他們能夠在社會機構網絡中穿梭,并根據自己的當下需要調整自己的權利、從屬關系網絡,進入不同的大眾層理關系。社會中的個體在工作、生活壓力大時,會想要暫時逃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復雜結構,這也屬于一種針對現實生活的策略性的抵制行為。從目前旅游現狀來說,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景點觀光式的旅游,而更多的走向體驗旅游?!皻v史街區”既可以幫助游客了解一個城市的過去,又可以使游客感受一個城市保留下來的真實的民俗文化;不僅在歷史建筑上給游客帶來視覺享受,還可以使游客了解甚至參與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給游客更為豐富的認知體驗。

任何旅游資源都有自己的符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只有最具標志性和特征性的符號才最具吸引力?!皻v史街區”大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筑群,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因此可以稱為標志性符號。同時,“歷史街區”還有一定數量的當地居民,這些居民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也增加了旅游符號的價值。旅游地將“歷史街區”中的符號意義傳達給旅游者,旅游者親自體驗心中的符號印象。因此,旅游地應該結合當地“歷史街區”文化氛圍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這樣才能提升旅游地的競爭力,使得旅游地具有持久發展空間。

“南鑼鼓巷”屬于“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成功案例,它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西部組團的中央,是目前保留的面積最大、格局最完整、“魚骨架構”型、四合院胡同片區,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轄區內有居民住戶,也有中央戲劇學院、國家話劇院等單位,是北京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南鑼鼓巷成為一些創意工作者的聚集地。2006年以后政府對南鑼鼓巷進行道路改建、院落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項工作,并對南鑼鼓巷內的商戶進行整頓。與此同時,南鑼鼓巷組織多屆南鑼鼓巷胡同節、戲劇節等活動,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之后,南鑼鼓巷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游客旅游的重要景點?!疤镒臃弧蔽挥谏虾J刑┛德?10弄,保留了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這片區域的建筑類型豐富,其中不僅包括江南民居、石庫門、新式里弄,還包括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的工業廠房建筑。自1998年起,田子坊逐步將舊廠房、舊民房改建為設計室、畫廊、攝影工作室等,還吸引了包括陳逸飛等知名藝術家及中外創意企業的入駐。目前,田子坊已經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

二、歷史街區中名稱對旅游的影響

前面提到,一個“歷史街區”也是一個符號系統。從整個歷史街區來看,名稱為能指部分,是給旅游者或沒有去旅游的人最直觀的部分,因此名稱對“歷史街區”具有重要的影響。街道名稱屬于地名的一種,歷史街區內的街道名稱就是地名。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真實反映了該地區生活和工作的人們的地理歷史、語言文化、民俗心態等情況。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同時,地名有著豐富的地理、歷史、心理、社會、民族等文化內涵。地名雖是地名學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是民俗歷史學和文化語言學的研究對象。通過地名的研究,不僅具有語言學方面的價值,還可以從整體上了解一個地區的社會面貌和當地人們的思維方式。

歷史街區中的街道名稱屬于語言學中的專有名詞,屬于語言符號,具有能指和所指兩部分。從目前的歷史街區的名稱來看,能指與所指之間不是任意的,具有人為約定性。以濟南古街老巷的名稱來看,分為幾種類型:有以水命名,如舜井街、平泉胡同、王府池子街、珍池街、臨湖街、水胡同、東流水、涌泉胡同、匯波巷等;有以橋來命名的,如起鳳橋、鵲華橋、百華橋等;有以官衙府邸命名,如后宰門、院前西街、院前東街、大布政使街、西公界街等;有根據街巷形態命名的,如轆轤把子街、半邊街、耳朵眼、棋盤街等。這些古街名稱,作為語言符號有些還具有歷史意義,如鳳鳴街、鞭指巷、秋柳園、五里牌方街等,這些都是與古代的典故相關。因此,歷史街區中的街巷名稱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反映,這些富有形態感的名稱是漢民族具象思維的反映。

從歷史街區的名稱來看,大多是以“X+巷”、“X+街”、“X+胡同”為名。如北京的“南鑼鼓巷”從南向北,里面的胡同共十六條,這些名稱從清到現在沒有太大改變。其中西面的八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后鼓樓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東邊的八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后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

下面從“巷”、“街”、“胡同”這三個語言符號來看它們的所指的異同 。[8]

“巷”一詞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本義指“里中的道路”?!对姟む嶏L·叔于田》:“叔于田,巷無居人?!泵珎鳎骸跋?,里涂也?!毕惹貢r期,“巷”還被稱為“閭”或“閭里”?!吨芏Y·地官·閭胥》:“閭胥各掌其閭之征令?!编嵭⒁嵥巨r曰:“二十五家為閭?!薄渡袝髠鳌肪硭模骸鞍思覟猷?,三鄰為閭?!薄吨芏Y·天官·小宰》:“聽閭里以版圖?!辟Z公彥疏:“在六鄉則二十五家為閭,在六遂則二十五家為里。閭里之中有爭訟,則以戶籍之版、土地之圖聽決之?!?/p>

“胡同”一詞源于蒙古語“gudum”。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后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因此,凡是以“胡同”做名稱的地名,最早出現在元代。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你孩兒到那江東,旱路里擺著馬軍,水路里擺著戰船,直殺一個血胡同?!?/p>

“街”本義指“四通道”,指城市的大道?!豆茏印せ腹珕枴罚骸皽锌偨种?,以觀人誹也?!薄短接[》卷一九五引漢應劭《風俗通》:“京師有長壽街、萬歲街、士馬街,若此非一。街者,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p>

從上面三個詞可以看出,“巷”與“胡同”兩個詞能指不同,但是所指相同;“街”與前兩者都不同?!跋铩痹谙惹貢r期已經出現,“胡同”一詞最早見于“元代”?!昂弊栽谠霈F以后,逐漸在北方廣泛使用。但是“胡同”一詞在南方沒有推廣開來,南方用“里弄”來指稱胡同。而東漢時期已經有道路以“街”來命名,如長壽街、萬歲街、士馬街。

現代漢語中常?!敖值馈辈⒎Q,人們也難以感受到兩者差別。但是歷史街區的名稱中,并沒有“X+道”的名稱。這里面就存在“街”與“道”之間的語義差異,從義素分析來看,如下:

街:[道路] {[居民區/城鎮]+[旁邊][有][房屋]+[較寬闊] ]}

路:[道路]{[形制][寬窄不限]}

從上面的義素分析來看,“街”、“道”之間具有共同的義素“道路”,但是“街”是在居民區或城鎮中路邊有房屋較寬闊的道路,因此是“路”的下位詞。由于歷史街區中具有一定的居民,因此街區內的道路稱為“街”。

由于歷史街區是保存有古代建筑群的街區,這些街區大多自古就有名稱。歷史街區的名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產物,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趣味。保留歷史街區的古代的名稱有利于保持街區的完整性。旅游者最初了解一個旅游地點時,往往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首先是聽聞街區名稱。富有歷史韻味的街區名稱就為旅游者提供了符號印象,旅游者攜帶著自己的印象來旅游,獲得層次更為豐富的旅游體驗。

因此,一個歷史街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具有整體性。其中,具有歷史感的名稱與外在的景觀、內在的文化相結合,共同構成了一個地區內的歷史街區。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通過名稱符號為導向,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方面感官更多方面的感受該街區的景觀及文化氛圍。

三、因地制宜的發展各個地區的歷史街區

在發展歷史街區旅游業時,每個歷史街區都要注意保護原有的歷史文化建筑,協調街區內居民的生活,以及改善交通、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各個歷史街區還需要根據自己所在城市的特色、優勢及所處的文化氛圍來尋找發展方向。

(一)創意產業與歷史街區結合

“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中重要的一個內容,也可以成為發展區域旅游并符號化的一個重要方向。美國文化經濟理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凱夫斯(Caves)曾指出:創意產業提供給我們寬泛地與文化的、藝術的或僅僅是娛樂的價值相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它們包括書刊出版、視覺藝術(繪畫與雕刻)、表演藝術(戲劇、歌劇、音樂會、舞蹈)、錄音制品、電影電視,甚至時尚、玩具和游戲。[9]

北京市的“南鑼鼓巷”和上海市的“田子坊”都屬于“歷史街區”旅游開發的成功案例。南鑼鼓巷和田子坊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本身區域獨有的歷史建筑特色、文化創意氛圍、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其中,南鑼鼓巷和田子坊都在保留歷史特色基礎上,結合自身城市及周圍環境氛圍的特點,定位于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引入創意企業和舉辦文化節等活動,從而使得自身成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號。同時,“南鑼鼓巷”與“田子坊”都保留了胡同弄堂的歷史名稱,這些蘊含歷史韻味的名稱與古色古香的建筑及當地的民俗文化結合,給旅游者帶來一個完整的旅游體驗。

(二)少數民族文化與歷史街區結合

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西安鼓樓歷史街區位于西安市明城西北一帶,緊鄰鐘、鼓樓廣場。整個隋唐時期,該街區屬于唐朝衛護機構及朝廷辦公機構的用地,后來成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區域。該街區包含廣濟街、學習巷、紅埠街、北院門、西羊市街等多處地方,這些地名自清代至今一直在使用。西安鼓樓歷史街區目前包括清真寺、民居、商業街等,具有一定數量的本地居民,其中包括回民。在鼓樓歷史街區中,70%以上的回民以經商為主,主要出售回民特產、回民特色飲食等。除了回族特色商品之外,也有陜西特產、古玩字畫等。因此該區域內既有漢族商品也有回族商品,鼓樓歷史街區形成回族與漢族文化交流的符號。傳統的街道名稱使得旅游者懷著對歷史的憧憬進入街區,在感受漢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可以尋找回族的文化符號。

(三)民俗與歷史街區結合

濟南市南依泰山,北臨黃河,是座具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泉城”的美譽。至今在城市中仍然保留著一些古代的歷史建筑。其中以“曲水亭街”、“芙蓉街”為中心的歷史街區正在逐步完善,為以后濟南市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扒そ帧北逼鸫竺骱?,南到西更道街。街道偏東,有一條河為珍珠泉與王府池子濯纓泉相交之地。由于街上百花橋以南有圍棋社名“曲水亭”,所以此街得名為“曲水亭街”。據載,古時文人曾在這里修建曲水流杯池,每逢農歷三月上旬巳日,人們都會聚在曲水亭街水旁流觴取飲。芙蓉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干道?!扒そ帧焙汀败饺亟帧倍际枪艜r為文人墨客飲酒賦詩之地。街中有些住戶家門外仍有泉眼,保留了“泉城”的傳統住戶風貌。目前“芙蓉街”中布滿小吃攤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曲水亭街”街區組織民俗手工藝者向游客顯示民俗藝術,同時街區內的店鋪也出售如蛋雕、兔子王、木雕、魯繡、剪紙、面塑等手工藝飾品。

歷史街區要在保護當地古代建筑的基礎上,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鼓勵市場合作。同時,不同城市的歷史街區要根據城市發展優勢,合理利用優勢資源,促進歷史街區的個性化發展。在各自的歷史街區中,打造自己的產業優勢,使該歷史街區符號化。同時,注重對街區內老街古巷名稱的整理工作,保存富有歷史感的名稱,使得歷史街區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感。

參考文獻

[1]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2012.38;37;102.

[2] MACCANNELL,DEAN.Thetourist:Anewtheoryoftheleisuredass[M].NewYork:SehockenBooks,1976:17-138.

[3] CULLER,JONATHAN.Semioticsoftourism[J].TheAmericanJournalofSemiotics.1981.1(2):127-140.

[4] URRY,JOHN.ThetOuristgaze:Leisureandtravelincontemporarysocieties[M].London:Sage,1990:129.

[5]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關于歷史地段保護的幾點建議[J].城市規劃,1991,(2):.

[6] 顧曉偉.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J].城市研究,1998,(5):57.59.

[7] 阮儀三,孫萌.我國歷史街區保護與規劃的若干問題研究[J].城市規劃,2001,(10):25-27.

[8]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8

關鍵詞:史街區;有機更新;文化保護

1.歷史街區保護更新的理念

1.1 概念

歷史街區指的是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者能夠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歷史街區既保存了某個歷史階段的生活區域格局,又保存著城市發展的歷史信息,真實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風貌。

1.2整體保護

歷史街區不但包括物質載體比如舊城形態、空間環境、建筑風貌,也包括非物質的文化形態。歷史街區的整體保護包括:完整地保留歷史街區內原有的特色歷史遺存,如原有歷史地段內的各級文物建筑、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筑;完整保留歷史街區的空間格局、典型風貌等有形物質環境下的完整環境;完整地延續歷史街區原有的社會網絡和歷史文脈,整體地繼承歷史街區的傳統文化和地方藝術。

1.3有機更新

有機更新理論是吳良鏞先生主張按照城市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城市肌理,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與發展。有機更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三個含義:即城市整體的有機性、城市細胞(居住院落)和城市組織(街區)更新的有機性、更新過程的有機性。有機更新理論目前已被許多國內歷史文化名城所接受,并且應用于城市的保護性開發中,成為切實可行并被歷史文化名城及許多舊城廣泛接受的一種理論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2.王店鎮老鎮區概況介紹

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街路構筑。建鎮于五代十國時,史載鎮遏使王逵居本鎮,建屋梅溪,聚貨貿易,史稱王店,為嘉南一巨鎮。民國建立后,梅溪街區被定名為第五區,小型機械工業如碾米、繅絲、照明等開始創辦和發展,街區周邊工業林立。新中國建立后,隨著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王店鎮中心逐漸向西轉移,梅溪街區由商業街逐漸演變為居住為主的生活片區。

新中國成立以后,王店鎮老鎮區開始由梅溪河開始向長水塘沿線逐步開拓發展起來,現狀王店鎮長水塘兩側慶豐街及塘東街兩側建筑基本保存良好。自民國以來至80年代末期王店鎮區主要沿著長水塘和梅溪發展鎮區工業產業,區域內建筑功能布局較為混亂,加上鎮區內水系較為發達,沒有形成一定的鎮區中心,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功能較為混亂。不利于鎮區環境品質的提升及土地資源整合利用。

3.歷史街區保護原則

歷史街區以其豐富的歷史信息、地域特征、文化傳統及其所營造出的特有場所感與認同感,在城市特色日漸消逝的今天,顯得彌足珍貴。對王店鎮老鎮區及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應遵循以下原則:

3.1整體性原則。

歷史街區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片面地保護某些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應當深度挖掘王店老鎮區固有歷史文脈、維持原有街巷空間尺度、保護歷史建筑遺存。

3.2動態性原則。

動態保護指不僅僅復制原貌以及原有生活形態,更注重與時代結合,提供發展的可能性,使老街區在新的城市語境中延續歷史文化,實現活力復興。

3.3參與性原則。

充分調動原住居民的積極性、參與性,提升居民對歷史街區的價值認同,完善監督機制,并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居民參與街區的保護整治及后續的街區發展。

3.4持續性原則。

歷史街區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采取持續推進、漸進改善的模式,使歷史街區逐步有序改造,以期最大化地保留、恢復原有街區的風貌、格局、歷史信息。

4.鎮區整體保護框架

4.1 保護的目標

保護街區的明清及近代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并延續街區所留存的街巷空間格局、歷史文化信息和民俗生活氣息;在保護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發揮街區特色與優勢,實施傳統商業、鎮區旅游和鎮區居民休閑的重新定位,推動本地區經濟發展。

4.2 整體保護框架

整體保護框架由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與人文環境要素三大部分組成。

自然環境要素:指對老鎮區及歷史街區的河流水源等要素,及其對應的環境關系與格局特征的保護。

人工環境要素:指對東大街歷史街區以歷史建筑、歷史名人等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傳統街巷為骨架,以古井、古樹等各處歷史遺構為點綴,對該地區大量傳統居住、傳統商鋪群體以及文物點為主要內容的人工環境特征的保護。

人文環境要素:指對老鎮區歷史街區居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生活情趣、文化藝術、傳統商業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環境特征的保護,特別是在對一些獨具特色的遺址文化、名人文化、商業文化、民俗文化等反應王店鎮乃至嘉興市的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上。

5.鎮區有機更新策略

5.1 街區保護更新:保護并非靜態的恢復,而是保護街區發展的歷史脈絡,實現街區的有機更新。為了促進街區的功能完善協調,激發街區活力?,F狀王店鎮區古街巷主要以梅溪街、人民街、解放街、四喜街、慶豐街等為代表,歷史風貌保存良好,應當通過有機更新改造保護,完善協調功能,適應新鎮區發展。

5.2 建筑保護更新:對建筑保護更新分為保護、改善、保留、整治、拆除、插建等多種途徑。①對保護區內文物保護單位、風貌形態和質量較好的建筑予以原貌保護的,對其中的個別構件加以更換和修繕;

②原有建筑結構尚好,但不適合現代生活需要的建筑,在保護其建筑格局和風貌、治理外部環境的同時,重點對建筑內部加以修繕改造,配備市政設施,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③對部分雖屬后期興建但質量較好,設計時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與傳統風貌的協調和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并能體現出歷史街區的歷史變遷的建筑;

④對于質量較好,風貌不協調的建筑,對其立面進行整治,加坡屋頂及重新裝修立面;

⑤對違章搭建添建的、影響院落空間環境、風貌較差的建筑,則予以拆除;

⑥對歷史街區進行功能的協調完善,根據傳統建筑的體量、色彩和肌理布局進行局部插建。

5.3 環境保護更新:環境改造應盡量尊重歷史原貌,加強公共綠地、街坊綠地、宅間綠地等多層次綠化建設,完善街區綠化系統。重點做好王店鎮區幾條水系的環境整治工作,保留并擴大現有幾處公共綠地,適當增加部分活動空間。同時對街巷界面加以整治與改造,增加景觀家具小品,統一廣告牌匾,完善街區標識系統?;謴托越ㄖ褂卯數氐呐f石、舊磚、舊瓦、舊木構件,體現原汁原味。同時,在外觀風貌協調前提下,展覽場館內部設施和實物展示中可使用智能化、多媒體、中央空調等現代化設施,提升街區環境品質。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9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要求“特別對集中反映歷史文化的老城區……更要采取有效措施,嚴加保護,……要在這些歷史遺跡周圍劃出一定的保護地帶,對這個范圍內的新建、擴建、改建工程應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蔽覈谶@一時期限雖然還沒有形成歷史街區的概念,但已經注意到了文物建筑以外地區的保護問題。

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部級歷史文化名城時,針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的不足和面對舊城改建新的高潮,正式提出保護歷史街區的概念。主要原因有:首先,歷史文化名城概念及其保護內容不清晰。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保護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這個標準明顯的弊端就是重個體傳統遺產保護而輕城市整體文化環境保護。第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范圍沒有明確界定,造成保護規劃實施、管理和資金保障上的諸多不便。第三,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由于歷史街區的現狀條件與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相去甚遠,面對大規模舊城改造的沖擊,名城保護工作更為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許多歷史文化名城表面上是整個名城保護,其結果往往是名城整體保不住,常常只成為一“名城”招牌,許多歷史街區受到“建設性破壞”,歷史風貌遭到嚴重破壞。

1985年5月,建設部城市規劃司建議設立“歷史性傳統街區”,國務院采納了這個建議,提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落等也予以保護,……核定公布為地方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同時該文件明確地將“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作為核定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之一,這標志著歷史街區保護政策得到政府的確認。

1996年“黃山會議”明確指出“歷史街區的保護已經成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一環”。1997年8月建設部轉發了《黃山市屯溪老街的保護管理辦法》,對歷史街區保護的原則方法給予行政法規的確認,也為名地制定歷史街區管理辦法提供了范例。

1996年,在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等專家的建議下,國家設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重點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維修、整治。1997年麗江、平遙等16個歷史街區共得到3000萬元的資助,此后每年有10個左右的歷史街區得到了這項資助。

歷史街區保護制度的確定使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上了一個新臺階,標志著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向著逐步完善與成熟階段邁進。

2.我國歷史街區保護的現況

2.1我國近年來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的成功實例

歷史街區保護制度確立以來,我國的歷史街區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許多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我國歷史街區保護比較成功的部分實例有:

(1)平遙南大街。南大街位于平遙古城中心區,1997年的整治,將架空電纜和電訊線埋入地下,并把瀝青路面恢復為條石鋪砌,鼓勵沿街居民開店鋪和辦民俗展覽。經過修整,該街區很好保存了歷史風貌,同時又繁榮了經濟、發展了旅游。

(2)麗江。第一批接受國家資助的歷史街區,利用這筆資助,麗江對古城街區的排水工程和照明工程進行改造,促進了古城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

(3)黃山市屯溪老街。在清華大學朱自煊教授的具體指導下進行規劃和整治,1995年被定為建設部試點保護的歷史街區。政府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居民自已出資整飾店面。

現在屯溪老街的旅游業發展良好,成為黃山旅游者的必游之處。

(4)臨海紫陽街。國家第一批資助保護的歷史街區,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制訂的保護與整治規劃的指導下,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使紫陽街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利用,成為展示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重要窗口。

(5)桐鄉市烏鎮古街。烏鎮是風貌保存比較完整的江南古鎮。1999年起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桐鄉市組織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步驟地對歷史街區進行了環境和建筑整治,完整地保護恢復了原業的歷史風貌和景觀。烏鎮用舊料來更換修補老屋、老街、老橋的辦法,重現古鎮原貌,“三線入地”,沿街每戶設抽水馬桶,旅游事業得到很快發展。

(6)揚州東關歷史街區。市政府專門成立了東關歷史街區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對工程的實施、資金落實和使用、拆遷補償和安置辦法等做出規定,保證了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7)泉州中山路。近代形成的騎樓街,長約2.5km,寬12m,在泉州市統一規劃領導下,采取政府補助、業主和居民部分出資的方式進行全面整治。根據不同情況用“洗臉”、“鑲牙”等貌,同時也振興了街市商業,改善了環境。

2.21990年代以后對歷史街區的破壞及原因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興起,掀起了舊城地段的建設開發的高潮。由于許多城市沒有重視歷史街區的保護,用一般的城市舊區的拆建改造的方式,使得很大一批歷史街區在經濟發展大潮的沖擊下受到破壞。

以福州市為例,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兩個歷史街區: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1994年福州市請人做了三坊七巷地區的改建規劃,使得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喪失殆盡。朱紫坊最近也做了完全拆遷居民、拆除舊街巷的規劃,這兩個歷史街區面臨被破壞的厄運。又如沈陽市,幾年內就將保留著城市原來的歷史風貌、文化遺存和地方風情的舊城區基本拆遷改建完畢,傳統風貌蕩然無存。再如徐州的戶部山僅留存了幾幢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其它房屋全部拆光,卻申報為歷史街區。還有昆明,拆除了歷史風貌完整的青云街,僅存的歷史街區勝利堂文明街也成為房地產商開發爭奪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類似的破壞目前仍在繼續,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一些較大的城市,至今已難以找到較為完整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地段。

這些情況在1990年代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著歷史、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1980年代的城市建設熱潮,主要是以擴大城市規模和建設新的開發區為主,舊區還不是開發的熱點。

1990年代以后,國家針對1980年代的開發帶來的城市規模過大、開發區過多過濫等問題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和開發區的審批。以后城市新區開發的步伐明顯放慢,城市管理部門和房地產商就把舊區作為一輪的開發熱點。

我國歷史城市是以舊城為中心慢慢發展形成的,城市的舊區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經濟中心,有著很好的區位優勢,舊城區就是房地產商爭奪的黃金地段。許多有影響的國內外投資者在這時期紛紛介入舊城改建項目。同時,舊區又是居住條件較差的地段,居民有著改建的迫切要求。這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3我國目前對歷史街區保護的幾個誤區

歷史街區的保護在我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由于許多城市規劃建設部門對這項工作還不是非常熟悉,在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理解和做法,這些錯誤往往會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1)現在流行一個不恰當的說法是“要提倡積極保護,反對消極保護”。保護就是維護保護對象的原有價值不受損害,無論對文物建筑還是歷史地段,都應該有明確的保護要求。如要利用,一定要符合保護的前提。提出“積極、消極”說的實質是要降低保護的要求,以滿足一些眼前利益的要求。

(2)近年來一些人看到歷史街區可以帶來旅游收益,將歷史街區僅僅看作是旅游資源,而將保護看作為開發旅游的手段。這從理論上說是本末倒置,在實踐上也會帶來許多錯誤的做法。一種情況是以保護和發展旅游為名拆舊建新,從北京琉璃廠拆除原有傳統建筑建新的仿古建筑開始,全國陸續出現了承德的清代一條街,開封的“宋街”,沛縣的“漢街”,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街區淪為“假古董”。其中有些“假古董”在短其內也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以至出現競相仿效的情況。但后來它們不再成為人們熱衷的對象,旅游收益迅速減少,使得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都誤碼率入歧途。

這種形式的開發建設是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相抵觸的,是對真正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

另一種情況是一些地方雖然沒有大拆大建,但是提出將歷史街區中的居民全部遷出,把民居全部改為旅游和文娛等設施,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歷史街區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真實性”。這種以表演性仿古活動來代替依附在這些歷史場所里的真實的人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另一種造假的行為,街區會因此失去原有的歷史韻味。

(3)還有一種錯誤的做法是把歷史街區作為房地產開發的項目,用招投標方式的商業運作,以取得效益和利潤。由于房地產開發的目的就是以利潤為前提,而不是以保護為目的,因此依靠房地產開發公司去保護歷史遺產是難以奏效的,這也是許多歷史街區受到破壞的癥結所在。

(4)有一些規劃設計單位往往把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規劃等同于一般城市舊區改建或旅游景點的規劃設計,導致了一些規劃的欠科學合理,對歷史街區的保護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3.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的特點

明確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的編制特點和編制方法對認真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尤為重要。

3.1保護整治規劃在編制階段上的特點

“編制城市規劃一般分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進行”,“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一般各階段的編制要求在建設部頒布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和《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中都有明確的規定。

保護規劃與一般的城市規劃不同,它自成一套體系。一般有兩個層面,即城市總體層面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街區層面上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規劃。兩個層面的規劃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相當于總規與詳規但又與這兩者有差異。

總體層面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明確指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就其內容深度講是總體規劃階段的規劃,但對于重點保護的地區要再進行深”。規劃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城市整體層次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原則與方針,包括保護框架、保護區的劃定、城市保護功能與結構布局等;第二部分是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以及各類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范圍界限、高度與視線控制,這部分內容以控制性要求為主;第三部分內容是重點保護地區的保護措施與整治對策,包括許多修建性的內容。也就是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以總體規劃階段的要求為主,涵蓋了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內容。

對于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規劃,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近年來在工作中已經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編制辦法并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宏觀方面的內容,包括保護范圍即核心保護區和環境協調區的具體界線的劃定、歷史街區用地性質的調整、道路交通規劃、社會生活規劃等,這部分內容以提出控制性的要求為主。第二層次是中觀方面的內容,包括建筑物、構筑物的保護與更新模式、建筑高度控制、空間環境整治、小品設施的布置以及各項市政工程設施規劃等,這部分內容深要根據實際對象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以修建性內容為主。

第三層次是微觀方面的內容,針對歷史街區的核心保護區的重點地段整治規劃,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空間整治和環境整治,即對規劃范圍內的具體空間環境布局提出整治方案,確定每個建筑平面的定形、定位和理要節點的設計以及環境小品的設計和布置等;第二部分是建筑整治,即針對每一幢建筑的立面和門、窗、屋頂、墻體等建筑度構件提出具體的保護和整治的措施。從一定意義上說,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與城市設計在規劃層次上有類似之處,都有宏觀、中觀和微?

3.2保護規劃在編制步驟和方法上不同

于一般規劃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在規劃編制的具體辦法和過程上和一般規劃也是顯著的差別,主要一點是規劃編制的前期階段即現狀調查階段的要求大大要高于一般規劃。一般規劃的內容主要是布置新的建設項目,在現狀調查上只需對規劃地塊做全面的了解,搞清用地情況、收集相關基礎資料等。而對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情況就不同了,必須要充分掌握這個街區的歷史遺存情況,要對每條街巷、每一幢房屋進行細致的調查,做出分析,而調查分析的同時也就提出了保護和整治措施。需要說明的是,調查要依據于規劃人員的專業能力與水平--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與鑒別,這也是不同于一般規劃的。

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整治規劃的現狀調查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歷史街區所在城市的基本情況,包括所在城市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狀況、歷史文化傳統、建筑特色、歷史街區的分布和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時還要調查城市總體規劃或者分區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該街區的規劃要求,相鄰地段的建設和規劃情況。

第二是歷史街區的物質方面情況調查,主要包括:(1)土地使用現狀調查,不僅要調查用地性質,而且要深入到每個地塊的具體內容。(2)社會生活現狀分析,包括人口、戶數、公共設施分布情況及規模,以及居民居住質量與居住環境、市政設施分布等。(3)建構筑物現狀,不僅包括房屋用途、產權以及建筑的面積和用地面積、高度、質量、風貌、年代、特征等狀況,而且包括對建筑的墻面、屋頂、門、窗、等構件的調查和分析,深度要求能夠繪出現狀建筑測繪圖。(4)對街區環境的調查,包括鋪地、水體、泊岸、樹木、小品等。(5)文物古跡現狀分析。調查中的內容不僅包括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調查,還要發掘出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建構筑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彩獨特的空間景觀;另外還包括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歷史遺跡。在歷史街區中一般含有文物保護單位或需要特別劃定的歷史文化保護地段,對于這些各級文保單位就必須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保護范圍,并制定有關的保護措施。(6)道路交通現狀分析,包括機動車道和步行街巷的情況以及交通量估測。(7)各項工程設施及管網現狀的內容。

第三是歷史街區的非物質方面情況調查,主要包括:

(1)街區的歷史情況,包括歷史街區形成的時期,發展和興衰的過程及原因等。(2)名人軼事,指歷史上與該歷史街區有關的名人以及他們在街區內的活動情況等。(3)民俗文化,包括地方文藝、民間風俗、傳統服飾、飲食文化等??傊?,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現狀調查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調查的深度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對歷史街區的調查特別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很多的人員和時間投入,不可操之過急。

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規劃的編制方法也不同于一般規劃。

一般規劃的編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特別是詳細規劃成果的編制是一個規劃人員創作立意的表現,對于同一塊基地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多種合理方案。對于保護規劃情況就不同了,保護規劃可以說是在對現狀的調查、研究、分析和判別的基礎上直接產生的,規劃是在對街區和建筑的價值的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歷史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提出保護和改進措施。因此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立足于客觀存在的現狀情況的,正是由于現狀情況的客觀性,決定了保護和整治方式有著較為固定的、客觀的、科學的標準。

對于同一個歷史街區合理的保護規劃,不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多種方案,只可能在局部地段或細部上有所區別。4歷史街區建筑保護和更新措施確定保護和更新模式是本著保護傳統空間格局,在充分現狀調查和對建筑年代、建筑風貌和建筑質量等因素的綜合判定的基礎上,對歷史街區的每一幢建筑進行定性和定位,提出保護與更新措施。確定建筑的保護和更新措施要依據文物法的要求,考慮保護歷史街區的風貌完整性、規劃實施的可能性和整個歷史街區保護的長期要求來綜合考慮,這是保證保護規劃可操作性的重要手段。根據大量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的實踐,對于歷史街區內的建筑一般有以下幾種保護和更新模式:

保存,既保持原樣,以求如實反映歷史遺存。"保存"是針對各級文物保護建筑(文保單位)以及詳細研究后確定的優秀傳統建筑屬“準文物”的建筑的保護措施,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的時候,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以及“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物,……如果必須作其他用途,……都必須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筑物和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這里的“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就是“修舊如故”,就是“保存”的原則。

保護,就是保護建筑的原有風貌,并在保護歷史街區風貌完整性的基礎上改善生活條件?!氨Wo”是針對現狀保存完好的、標志性、對構成歷史街區的風貌和主要空間界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城市地域特色的或代表某種特定建筑類型的建筑物、構筑物,即建筑質量和建筑風貌都比較好的建筑?!氨!钡木唧w做法對于建筑的外立面要求是不可改變原來的特征與基本材料,必須按照原有特征、使用相同材料進行修復,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對于建筑的內部設施和空間布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必要的變動,如增加衛生設備、靈活劃分室內空間等,以改善生活條件。在有的保護整治規劃中有“改善”這一措施,應包含在這一項內。

整飭,“飭”帶有強制性改正的含義,即根據歷史街區的風貌特征和要求,對建筑的立面和形體上不符合歷史風貌的部分進行強制性的整飭,通過整飭恢復建筑的原有風貌或者減小它們與歷史街區環境的沖突。整飭主要針對兩類建筑,一類是局部改變但仍然保留部分原有風貌的傳統建筑,對于這類建筑嚴格保護、修繕其特征部分,并以其原有特征類型特征對其它改變了的部分進行整修、更新、更換和改造,同時重點對建筑內部加以調整改造,配備衛生設施,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另一類是對于可以通過整飭使建筑風貌與歷史街區整體建筑風貌協調的新建筑,這類建筑一般在體量上與傳統建筑區別不大,但是由于建筑的材料、色彩、形式等原因與街區的風貌不協調,如建筑立面貼瓷磚、色彩過于純艷、平屋頂、鋁合金門窗等,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如更換建筑構件、加坡屋頂、降低層數等手段,使這些建筑符合整個歷史街區的風貌要求。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篇10

[論文摘要]21世紀初概念規劃從特大型、省會型城市開始發展到中小城市,而且仍有繼續向城市的某個開發_x、某個街區微觀層次延伸的趨勢。南京市廣州路科技街基于概念規劃功能定位確定了倡導科技產業的集群發展、引八緊湊街區模式的城市經營,強調科技又化與地域又化的結合滿足環境容量的空間管治、注重特色的景觀形象塑造等發展理念。

    21世紀初概念規劃從特大型、省會型城市開始發展到中刁\城市而且仍有繼續向城市的某個開發區、某個街區微觀層次延伸的趨勢。南京市廣州路科技街的概念規劃、是概念規劃在微觀層次實踐中的一次嘗試,它將概念規劃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

1國概念規劃的特征與優勢

1.1概念知伐j的社會功能

    概念規劃的特證在于規劃內容的概念性、規劃性質的研究性、規劃方案的框架性、規劃功能的戰略性與方向性,解決的是諸如城市功能定位、發展方向、規??刂?、產業結構調整、空間結構優化、基礎設施總體布局及生態網絡構建等有關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因此,概念規劃有著其它類型的規劃無法比擬的優勢

    (1)分析視角的全局性,即從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著眼,將規劃研究對象置于區域的大背景中,系統考察其功能定位及現在、未來可能}7競爭優勢,從而對城市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軌跡進行方向性把握。

    (2)所指問題的根本性,即所針對、研究的問題大多是牽涉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問題,而對于一些具體層面的問題則采取回避的態度,或者劃入其它類型的規劃的管轄范圍

    c3)對策方案的框架性,即概念規劃僅指出城市朱來發展的戰略性指導原則與可取的發展方向、模式、路徑,提供總體的發展思路框架和策略導引、一般不涉及具體的建設方案與實施意見。    為此、概念規劃強調理論依據的正確性與權威性、演繹推理的嚴密性與邏輯性、思維理念的前瞻性與創新性、方案成果的思辯性與可比r一生。一個好的概念規劃、其新思維、新理念、新視焦、新方法等往往可使規劃文本內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而此概念規劃也往住成為一本解讀歷史、審視現狀、預測未來的重要參考書

    概念規劃的這一本質屬性使其不僅僅適用于宏觀層面的城市規劃,同樣也適用于相對微觀的規劃對象。例如、城市中的某個開發區、某個街區乃至于某條街道,也同樣適用概念規劃的方法、思維、理念等,它們通過概念規劃可明確其功能定位,研究其未來的發展戰略,從而賦予傳統意義上“感性,,占主導的‘物質性,,規劃以更多理性的成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概念規劃從宏觀走向微觀的歷史性選擇顯然不是東施效肇式的無病呻吟。

1。2栩淪澎吠}j微觀化的社會意義

    面對瞬息萬變的發展環境和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無論是城市還是城市的某一組成要素(如開發區、街區等)都無一例外地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它們都在謀求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戰略與戰術。因而在概念規劃的功能得到社會認可后,這種規劃手段和方法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被運用、推廣與演繹的可能。至少,概念規劃為突破物質性規劃重感覺輕思維、重形態輕機理、重局部輕整體等的種種局限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而概念規劃自身的功能優勢使其在向微觀層次發展時首先獲得了一般意義上的顯而易見的社會意義。

2. 合與銜接的嘗試

    囚此,概念規劃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論證廣州路能否成為科技街及成為什么樣的科技街j顯然。這樣的規劃要求是傳統物質性規劃難以勝任的。

3廣州路科技街概念規劃的基本思路

    廣州路地處南京市中心城區,隸屬鼓樓區,東起中山路路口,西至虎踞路路口,與上海路、寧海路、拉薩路、虎踞關交匯,全長2 .6 km是南京市東西向的重要通道。規劃范圍為沿路進深約60 m~150 m的街c,總用地面積約76萬m=(圖1)

    為了滿足委托方的要求,概念規劃首先對廣州路發展條件進行解讀與p,j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定位從產業、空間布局、用地、文化、生態、景觀等方面提出綜合發展可能性及_其策略引導。

3 .1區域背景分析

    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時代的來臨為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而長三角科技產業的迅速崛起及南京‘科教興市戰略的實施則為廣州路科技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動力,與10年前不同的是,擁有雄厚科技實力的南京已經在華東地區乃至中國占據了重要的一席。然而,分散的科技園模式使得南京缺少“聚核”不完整的產業鏈與低端的產業結構不能引導南京的科技產業向更高水平躍進。而珠江路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電子科技一條街”,所扮演的只是電子產品集散地及大賣場的尾色。囚此廣州路科技街的戰略定位必須超越珠江路的發展模式。從這一意義上說作為南京中心區發展科技產業的重要空問載體,廣州路應在此新的跨越中扮演更為重要的核心焦色。

3 .2區位與資源條件

3 .2,1優勢

    廣州路緊鄰南京市正在開成并處于快速

發展中的中央商務區—新街口地區且與其關系正日益從單純的地域空間聯系演化為功能聯系。目前廣州路與新街口的‘·距離”進一步拉近,且受到新街口的輻射效應,并反哺”于新街口商圈,因此廣州路有可能融入新街口的中央商務區并成為其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廣州路東接珠江路—二者一起構成南京東西向交通的次干道。交通的對接也延伸、促進了二者在功能、產業等方面的對接.這種一脈相承的關系為已有一定科技發展基礎的廣州路進一步提升科技產業競爭力、打造強勢科技產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部條件。

    西連河西新城一河西新城作為南京朱來新cbd的所在地使與之相連的廣州路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這將給廣州路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河西開發的溢出效應也將使廣州路西端的區位條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北倚“科技群”—廣州路北側.n線聚集了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一批全國知名的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并且科技型、知識型企業眾多。高新技術企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態勢,而且高校、科研單位的市場化進程正在加速。

    絕佳的區位資源條件昭示著廣州路科技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與美好的發展前景。實際上,廣州路兩側用地越來越多地受科技商ftjjn和生物醫藥等企業投資者的青睞就是一個朗顯的信號吃圖2)。

3 .2 .2不利條件

    墨菲指數法分析表朋、目前廠州路正好處于新街口cbd的邊緣地帶依據核心一邊緣理論,由于cbd的強力聚集作用,該區域內的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會集聚于cbd核l’區域.而邊緣地帶則因與cbd的垂直差距而喪失應有的發展條件、這將使其考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約。廠州路的科技、歷史、又化、生態、環境等資源在缺三引力的條件下不能進行有歡的整臺1各科研單位尤其是高校,雖具備雄厚的科研實為,但失多已將自己的科研行為囿于校園內.幾平與外界沒石什么聯系,產、學、研無法實現良1生互動、嚴重制約丁已有“資源.,潛力的發揮和效益實現.進而造成潛在的“資源,,浪費.刀而使廣州路處在cbd的陰影區中。

    然而,隨著南京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中lv區也在擴容,而且中央商務區的功能也隨著城市性質與功能的變化而變化,作為以高科技發展為支柱產業的城市,南京的中央商務區中也應該為其準備足夠的空間。)}近幾年南京市建設重心的發展看,商務勸能區有向北發展的趨勢,因此規劃主動呼應城市空間的結構性變化,將廣州路融才、到cbo中,成為其有機的組成部分,這樣,陰影區將有可能成為后發優勢最明顯的‘朝陽區”。

3 .3功能定位與布局

    基于上述分析,規劃將廣州路的功能定位為;以科技商務為主,集科技孵化、科技展示、科技服務于一體的具有高栩支文化與高品質生態、人文環境的特色街區,成為南京中央商務區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是南京城市現代化的標志性景觀一條街c圖3,圖4〕

    這樣的功能定位能否實現取決于規劃目標在空間上能否得到實際的演繹為此,規劃根據現狀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態勢.提出將廣州路劃分為3個功能區段:

    c1)工t高科技產業區即中山路一上海路段。依托南京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同時考慮接受相鄰珠江路的‘溢出效應”,將其功能定位為i下高科技研發、商貿與展示區,以實現與珠江路的產業鏈接.形成‘。鏈”式發展模式,提升綜合競爭力。

   吃刃科技商務中心區,即上海路拉薩路段、以其現有的設施條件與核心地段的區位,擬規劃建設成科技街的核心功能區,進一步強化科技街的中,服務功能、彰顯科技街的開象、

    (3)生物醫藥產業區,即拉薩路虎踞路段憑借該地段醫院密集、生態環境良好的優}>擬培育成為生物醫藥產業區并以此為基礎努為實現3個功能區段的對接與整臺,真正打造成為一條功能完整內涵獨特、品質高雅、環境宜人的現代化高科技街、閉基于功能定位的發展理念

4 .1科技產業的集群發展

    根據功能定位,廣州路科技街應強化集群發展模式、為此規劃要求根據科技街三大功能分區進行用地置換,以便有盡可能多的空間資源實現科技關聯產業的集群布局??紤]到軟件開發企業與生物科技企業在土地利用上集約性高的特殊性,廣州路的用地結構應引入工作單元組臺模式.采用垂直式的空間布局,使企業集群發展獲得更具體的指導

4 .2引入緊國菏區模式的城市經營

    目前在廣州路的用地結構中.科技用地比例很小.而居住用地吃二、三類居住用地)和商業門面房用地比重很大l臺計約占l}0/n)甚至還有占很大比重的閑置用地吃約占6.5%)、還與科技街的功能要求明顯不符,由此也導致其有限的空間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對此.規劃堅持丁功能導向的城偉經營理念,弓尹、了“緊湊街區”的用地模式對用地結構進行丁較大的調整,按照城市中心商務區的開發建設強度全面提高丁建筑的高度與容斗率,提出丁廠州路科技街“上夭(提高建筑高度)入地心開發地下空i動、退居心住)進科(技)、退商(業)進綠(化)”的緊奏街區模式.以提高空間資源的利用效率c圖5一圖8)、

4.3強調不半吱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結合

    科技街不單純是科技產業的空間載體,更需要創造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科技文化基質作為核心支撐,因此廣州路不僅應有科技街的‘開”、更應有科技街的‘·神”、廣州路沿線分布著我國清末文學巨擎曹雪芹的故居、二戰時期留下的拉貝故居、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畫家龔賢的故居、為紀念我國唐代名臣和杰出書法家顏真卿而建的顏魯公祠等歷史又化遺存,這些都為科技街特色文化氛圍的營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為此,廣州路需要將這些歷史文化素材融入到科技街的空間、景觀組織中,使現代科技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從而有利于構建富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科技街區〕

4.4滿足環境容量的空間瞥臺

    廣州路科技街的環境容量有限,因此為了營造適宜的精品環境。必負引入生態競爭的規劃理念—利用現有的生態環境基質,對廣州路進行有效的組織,使其與整體環境保持和諧統一規劃通過建立生態、環境容量測評指標體系,借助空間管治的手段控制整冶開發力度與強度,對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化率、綠色當量等按區段的功能要求提出規劃控制指標,同時,為了弱化交通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考慮到高地價導致的高容積率、高覆蓋率的空間發展模式對城市環境的損害,規劃鼓勵對地面綠化與街區小廣場實行“城市補貼’政策,同時對廣州路沿線分布著的清涼山、雞籠山、五臺山、烏龍潭等親綠”“親水”空間進行開敞式的系統梳理,為提升科技街環境容量保留不可或缺的生態基質

4,5注重特色的景觀形象塑造

    優美的街區景觀是彰顯科技文化的外在要求,因此在分析南京城市中心區cbd建筑廣州路科技街概念規劃的緣起一般源于特殊特殊的積累成就一般。廣少}{路是一補一般意義上的“特殊、’。

    廣州路的特殊性在于其在10多年前的規劃中就被定位為‘科技街”。當時的南京市政府為了加速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和高新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的進程決定將3條東西走向的道路—御道街、珠江路和廣州路規劃建設成‘南京科技一條街’,作為南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窗口當時3條道路的經濟發展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然而1a多年之后的一今夭珠江路已經從一條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城市道路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擁有“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美譽的、電子科技一條街”,在整i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廠市場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比之下,廣州路就相1[l見拙了。因此,如何整臺廣州路的空(司資源與科技資源就成為打造科技街戰略研究的基本出發點。

    對于委托方南京大學—鼓樓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領導來說對南京布‘廣州路科技一條街進行規劃整治是一項非常具體的實施性物質規劃可做成一個控制性規劃或修建性詳細規劃,甚至直接做成一個城市設計以便付諸實施。然而,委托方卻要求先做一個戰略性的概念規劃,以對廣州路科技街進行全面的科學定位爾后再做實施性修建規劃。事實證明、委托方的深謀遠慮在將概念規劃直接推向物質規劃領域的同時、也形成了一次難得的具有挑戰性的規劃機遇—對微觀層次的概念規劃與實施性物質規劃的契景觀與城市天際線的基礎上,根據廣州路自身已有的景觀特色,圍繞“三段、四個要素、六{、重要節點”的功ul.與景觀要求,規劃將其定位為“南京新世紀標志性的特色景觀街區”。由此規劃對道路綠化、建筑風格與建筑界面、標志性建筑的位置,體量、廣告、,{、品、色*:等提出了相應的景觀要求強調‘輕吸盈)、透叱明)、淡交雅)”的整體建筑風格、同時根據科技功、員的生活、工作特點。注意增加、‘灰空間”與公共交流空間以保持街區景觀與城市中心區景觀及街區內不同勸能區段景觀的協調與紙一、連續與完整。

    除此之外,規劃還對發展時序、開發管理模式、城市補貼與政策制度配套等萬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以增強概念規劃的引導性與可操作性,實現與后續建設性整治規劃設計的順利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