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的理論十篇
時間:2023-11-15 17:58:17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1
1 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卡爾?羅杰斯(Carl R.Rogers)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更被心理學史學家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
1.1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內容
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如若要學生整個人都參與學習,并且取得良好成效,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左右腦就要同時進行活動,而并非是傳統教育學中所說的,學習是單純左腦進行的活動.
羅杰斯將學習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意義學習,學習內容對學生沒有個人意義,更與完整的人無關;另一類是意義學習,也就是人本主義提倡的有效學習辦法“有意義學習”,所謂意義學習,不是指那種僅涉及事實積累的學習,而是指一種是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這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羅杰斯認為進行意義學習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習把邏輯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概念與經驗、觀念與意義等結合起來.如果我們按照這種方式進行學習,那么站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就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成為了一個能夠合理運用自己左右腦活動能力來學習的人.
羅杰斯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通過大量的教育實踐經驗以及對學習方法的描述,從中概括出了一般學習原則.其一,人的本能之一是學習的潛能,并且在適宜的環境中,人類與生具來的學習、探索未知知識的愿望和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其二,當學生發現所學內容與其自身目的相關時,就會促發有意義學習,但是當學習關聯到改變原本概念意識時,這個學習通常會受到抵制.其三,當學生的學習幾乎不受外界不利因素干擾,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原本意識概念以外的學習內容,并且當外界影響因素達到最小時,學生就會主動辨別知覺經驗,學習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四,大多數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從實踐中學,當學生真正親身體驗,并且負責任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時,就會促進意義學習.其五,當學生自行發起學習等活動,那么此次學習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程度積極的影響.其六,如果學生經常進行自我檢測和自身評價,那么他自主學習的能力、創造力等都會得到提升.
1.2羅杰斯的教學理念
在教育領域,卡爾?羅杰斯基于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原則提出了許多獨到性的見解,他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培養“完整的人”和“自我實現的人”的教育目的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觀,以真實問題為主的課程內容觀,注重學生自主評價的教學評價觀.羅杰斯基于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的教學理念是必須將學生放在學習等活動的中心地位;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內部心理因素,還要讓學習者感到學習過程有助于探索自身潛能并且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在學習等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好“促進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弄清楚自己在學習上的目標,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個人意義”;必須在師生之間建立和諧的互動關系,努力營造氣氛適宜的學習環境.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最大的貢獻就是讓人們重新意識到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的主張是一致的,都強調了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問題對學習的影響,這一原則也恰好與中學物理課程目標中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而且未來的物理教育就應使學生逐漸找回失落的自我意識,充分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主動地、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物理教學環境,讓學生從中體驗知識,從而發揮自己所有的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將會實實在在的感受到獨立和自由,感覺到自我意識的存在,自我情感的滿足,最終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2 人本主義的物理實驗教學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石,物理實驗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既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物理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更透徹,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作風.但是目前很多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還是延續著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教師仍然是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使“做實驗”變成了“看實驗”,甚至是“講實驗”,這就導致學生處于一個走馬觀花的狀態,不僅沒有深入理解實驗內容,而且對與實驗相關的物理概念及規律一知半解.下面就通過幾種中學物理實驗的類型來具體探討一下,如何通過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優化物理實驗教學.
2.1 巧妙設計,優化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主要是由教師演示為主的實驗,它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配合講授或穿插學生討論,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和認識規律,深化鞏固物理知識及應用物理知識,同時通過教師的示范作用,幫助學生領會一定的實驗技巧.成功的演示實驗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而充滿神奇,中學物理教學實踐也表明,演示實驗教學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教學方式.
如何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使演示實驗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參照以下方式進行.演示實驗的導入,這一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于所要觀察的對象有充分地心理準備,了解實驗的關鍵信息,此環節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察,例如演示液體壓強實驗,可先對學生提出問題:液體內部壓強與那個因素有關呢?是不是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呢?這樣一來學生對于觀察該演示實驗就有了一定的目的,當演示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演示實驗內容與目的相關,這樣就促就了意義學習的產生.演示實驗也并非要局限于教師操作實驗,也可適當利用視頻資源,例如在超重失重的課堂教學中,就可以視頻播放我國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中的授課片段,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同時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科學發展狀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演示實驗的過程分析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討論實驗的本質和規律,調動學生的討論熱情,即便學生討論的結果不是很正確,也要鼓勵學生繼續思考,切不可打消學生積極性,由此一來學生會感覺到自己的外部威脅很小,此時有效的意義學習就會取得良好的
效果.
2.2 自主操作,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上課時間在實驗室中做實驗的教學形式.學生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教學形式.而且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生親身體驗,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就會促進有意義學習.例如中學校設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入數字化實驗室優化學生分組實驗教學,以郎威數字化實驗為例,探究機械能守恒定律、力的合成與分解、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等中學常見實驗都可以學生分組實驗形式進行教學.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實驗儀器、操作流程以及實驗目的并且啟發學生思考其中的實驗原理,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并進行安裝,進而完成實驗操作,如果在實驗中遇到問題,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解決途徑,切勿將實驗課變成教師講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檢查學生是否操作規范避免實驗事故的發生.實驗結論匯報階段,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實驗進行總結闡述,分析和處理實驗數據,總結實驗進而完成實驗報告.
2.3 積極引導,邊學邊實驗
邊學邊實驗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學習、邊做實驗的課堂教學形式.邊學邊實驗也是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改革形式,它與人本主義的教學理念相一致.在邊學邊實驗的教學中,要求教師提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設計好教學環節,選擇好實驗內容,既不能過于簡單,對于發展學生能力沒有很大助益,也不能過于繁瑣,打消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意義學習的進行.例如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每個學生課前準備一個裝滿水的小塑料瓶和一個乒乓球,在探究大氣壓強的方向時,讓學生將乒乓球放在裝滿水的小塑料瓶瓶口上,用兩只手分別托住瓶底及乒乓球并將其倒置,會發現乒乓球并不脫落,還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將塑料瓶慢慢轉向其他方向,乒乓球也不脫落,再對于其進行受力分析,就可得出大氣壓強的方向是向著各個方向且垂直物體表面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減輕學生壓力,更好釋放自我.
2.4 豐富展開,課外實驗與制作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2
關鍵詞: 翻轉課堂 人本主義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 評價模式 差異化
一、引言
新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機,教育正處于變革之中,翻轉課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轉課堂與人本主義理論所持觀點不謀而合。人本主義理論教育強調人的情感、審美和對無限與永恒的體驗,注重學生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把學生當做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有生命價值的主體看待,深入挖掘主體的內在需要、情感、動機和主觀愿望,從滿足主體生存需要的角度開發其學習和發展的潛力(汪基德,席琴:2002)。所以,翻轉課堂可以說是人本主義理論在教學領域的一次全面體現。
二、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該?;瘜W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開始使用錄屏軟件錄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課聲音,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缺席的學生補課。后來,這兩位老師讓學生在家看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并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張躍國,張渝江:2012)2011年,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會上的演講《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中說:很多中學生晚上在家觀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數學教學視頻,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業,遇到問題時則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這種與傳統的“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課堂模式,被稱之為“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自此,“翻轉課堂”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熱點,并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張金磊:2012)由此可見,翻轉課堂顛倒了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之外通過網絡傳授課程知識而把“課后作業”移至課堂中進行。在課外,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對課程進行學習,通常是觀看學習視頻,并能夠和教師同學在網上交流分享心得。在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一起交流學習心得,完成其他教學活動?,F在電子產品在大學生中的覆蓋率很高,大部分學生喜歡通過網絡學習,所以,將翻轉課堂引入學習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翻轉課堂教學能夠令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內外。
三、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義者指出,人的存在就是認知與情意相統一的整體的人格,認知學習與情意學習必須統一。而現代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結構,主要強調外在因素對學生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需要未受到足夠的關注與滿足,這就使得現代教育容易出現死板、僵化、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一系列問題。人本主義者更注重學生作為“人”的意義,認為“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而成長的。單純地著眼于智力活動或伴有大腦活動的抽象智力的發展,人格是不能獲得健全的成長的”。(鐘啟泉:1999)
四、翻轉課堂優勢
(一)以學生為中心
人本主義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教師應當是課堂中的促進者而非主導者,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非強制性地灌輸知識。在翻轉課堂模式中,教師也是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交流活動,學習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帶著課前學習的問題來到課堂,積極參與討論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發問,主動學習,成為課堂真正的主導者,高度參與學習活動。教師還能夠通過與學生更多的交流獲取學生學習的情況,從而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獲得改變,變得更加平等,并且能夠更多地進行互相的交流學習。即使是平常比較害羞內向不敢在課堂發表意見解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課下的交流平臺進行討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著名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教學的促進者,對學生的學習起促進作用,而不應進行干涉和過多的控制”。(程榮旺:2011)這也與翻轉課堂的理念高度契合。
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精神。
(二)學習環境的轉變
人本主義理論主張營造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能夠自由地發表見解而不用擔心受到指責。學生能夠在課下隨時隨地進行不受干擾地學習,而不必受到課時的限制。因此,不僅需要營造課下輕松的學習氛圍,課堂上輕松愉悅的討論氛圍,生生、師生之間平等、互助、信任的交流氛圍也至關重要。
(三)差異化學習。
傳統的標準化課堂教學無法讓每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理解所學知識,往往在學生還未理解新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快速地跳入下一個知識點,很難兼顧每個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度,即使察覺出,也無法對其進行針對性復習。課堂時間太少和教學內容太多也導致教師不得不趕進度進行教學,而忽略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人本主義理論注重學生的個體實際發展,強調差異化學習。教師制作的課件可由學生保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不必擔心由于一些原因所產生的無法聽課的問題,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調整學習進度,或在已經熟練掌握的時候先于普通進度進行學習。
(四)評價方式轉變
傳統教學模式所提倡的標準化考試在檢驗學生長期的學習效果,評估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上還有待商榷,部分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考試后把知識忘得一干二凈的情況時有發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雖然可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但是對于整體的學習來說是沒有用處的,所學知識難以內化成自身能力。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評價的目的不應單純地以測驗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翻轉課堂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注重學習的過程,綜合考查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成果展示能力等方面。成績的優劣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因為,正如薩爾曼?可汗在《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中所言:“教育的目的與升學率和考試分數無關,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收獲人生的果實,教育的責任是挖掘人的潛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嚴?!保ㄋ_爾曼?可汗:2014)
五、翻轉課堂的實施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認為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應重點創建愉悅的互助交流的學習環境。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制作并呈現課程內容材料,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令學生形成互助學習小組交流意見,解決困惑,從而提高學習成果。
教師首先建立教學平臺,可以建立網站,或使用各類平臺教學資源,如moodle,微信等。分析教學目標與內容,制作教學PPT與教學視頻。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一般通過觀看教師提供的視頻及相關資料獲取并學習知識,教師可以親自錄制教學視頻或選取網絡上優質的教學資源。視頻時長在10分鐘為宜,短的不夠闡明教學內容,太長又會讓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此外,視頻也不宜出現太多干擾學習的不必要的內容,如果出現,學生就很容易分神,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內容上。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時間,把困惑帶至課堂進行討論。同時教師要上傳相配套的翻譯練習,供學生在課前學習完畢后練習。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協作學習,開展互助討論,學生還可以把自己在課前學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先行反饋給教師,這樣,教師提前就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針對課堂活動設計教學。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邊做邊學”,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或思考中學會解決問題。在翻轉課堂活動中,教師應首先針對學生課前學習所反映的問題進行答疑,并補充有關內容。之后學生分為3至5人的學習小組,教師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任務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部與組員交流學習想法,教師可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的討論,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學生上臺展示交流成果,互相學習,彌補不足。之后教師對學生就任務結果進行反饋。在此過程中,不僅注重對結果的反饋,而且注重過程的反饋,并記錄下來作為評估的標準之一。這樣,在一節45分鐘的課程中,學生可以不斷提出新的想法進行交流,課堂時間會過得很快。
六、結語
人本主義課程作為翻轉課堂有力的理論支持,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實際需求出發,強調轉變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交流過程,注重學習的全過程而非標準化測驗結果。翻轉課堂的利用有助于延長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提供所需學習資料。課下的課程學習并未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學習壓力,反而使他們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雖然翻轉課堂能夠帶來眾多好處,但是在其應用上存在相當的難度,教師需要精心組織教學,編輯教學資料,學生需要有設備獲取并學習資料。因此,翻轉課堂的普遍化實施還有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汪基德,席琴.論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對當代教育實驗的影響[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3):62.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9-10.
[3]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4]程容旺.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淺析及其啟示[J].文教資料,2011年9月上旬刊:125.
[5]張慶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4):41-45.
[6]胡敏中.論人本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62-67.
[7]鐘啟泉.現代課程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3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學觀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自己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羅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的特征時,經常使用“意義學習”這個術語。他認為,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此外,羅杰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類型。其特征為:(1)它使整個人沉浸于學習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
3.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適應性。羅杰斯認為,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借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羅杰斯主張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革和學習。變化是確立教育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于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羅杰斯對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是處于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和成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運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本主義思想,首先要求教師找準一個角度、圍繞一個中心、扮演好兩種角色。
1.一個角度。首先要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關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好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高揚“人本主義”旗幟,促使個體和諧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特別重視人的情感、勇氣、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健康人”;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發揮和實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動的受到環境的制約,人具有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這些基本理論,是我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出發點。
2.一個中心。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學習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師具有這樣的品質:(1)最基本的重要態度——真誠、坦誠;(2)成功地促進學習的態度是重視學習者,認為他們是有價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學習氛圍。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4
關鍵詞 高職教育 項目教學法 人本主義 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20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Theory of "Humanism"
CHEN Aiju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How to promot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development, how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combined with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improve the running efficiency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current occupation education need to explore and solve the. The"humanism" theory of sublimation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teaching; human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傳統教學中,課堂上教師以講授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為多傳授知識,“滿堂灌”的現象嚴重。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發現老師的錯誤不敢指出,唯有默默聽從。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也與“以人為本”的人本理念相去甚遠。為此,筆者在實踐教學中對項目教學法不斷摸索,以期體現出高職教育的“人文情懷”。
1 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起源于 20 世紀 60 年代初,由馬斯洛、羅杰斯等共同提出,其觀點與費洛伊德心理分析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均不同,稱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
1.1 人本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心理學必須關心人的尊嚴;必須充分重視人的主觀性、意愿和觀點;①必須把學習者當作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②必須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形成良好的、氣氛融洽的學習情境。③
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本點看來,人本主義著重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學習者不僅僅是被動地完成學習任務,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真正的學習經驗使學習者發現自身獨特的品質,發現他作為一個人的特征。依此,觀點獨特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其注重人的意愿、情感,尊重學生、關心人的尊嚴,反對加重學生學業負擔、解除精神壓力的面貌出現。
1.2 人本主義的學習觀
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習者的意愿、情感?;羯L岢龅摹叭吮竟芾怼奔匆匀藶楸镜墓芾?,就是把人視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及最重要資源,以激勵、調動的方式,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實現預定的目標。因此,從人本主義的角度來看,教師不僅僅只是教學生學知識,還要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懂得“怎樣學”,最終達到情感、技能和智力全面發展。
2 項目教學法的定義
項目教學法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來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方法。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人人直接參與,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項目。
3 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的內涵是在教學過程中主張學生先自主學習,從嘗試入手,從練習開始,而后教師再講授,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等;學生唱“主角”,而老師轉為“配角”,實現了教師角色的換位,有利于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⑤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生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因此“項目教學法”也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⑥
4 項目教學法的特征
(1)項目設定與社會需求密切聯系,依托真實情境,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和體驗。高職教育項目教學中的項目圍繞教學任務或單元,設計或開發出的一個個學習情境及任務。項目設定的內容按照工作過程邏輯來構建,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在職業教育項目教學中,任何一個項目都脫離不了企業真實工作情境的影響,這里說的情境是問題情境。一個有研究價值的項目,它包含著一個真實、復雜、矛盾的問題情境。這樣的項目能使學生對未來的工作或職業有正確的認識,對自己今后要具備的職業能力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師在設定項目時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思考,分析解決學習情境中遇到的難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讓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崗位獲得直觀的感受和體驗。
(2)項目教學以學生為本位,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項目教學中的項目具有真實性、復雜性,學生在完成項目的信息采集、項目的選擇、計劃的指定等工作任務時都會面臨諸多的問題,致使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過程中,人人都積極參與、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整個項目教學過程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主動學習、查閱資料來領會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獨立性;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激發自己的創造性;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交際能力。
相比傳統教學法,在項目教學中,教師不在以講授的方式傳遞知識,而是通過啟發、引導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動性、創造性。其中教學方式多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完成項目任務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激勵、相互交流。
(3)項目教學以任務為驅使,注重“做中學”,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與合作學習。項目教學法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實際生產中的一些相關技術項目,這些項目多有一個或多個任務組成,與實際工作崗位密切相連。
在教學中先通過對項目的講解、分析來完成相關理論和技能練習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運用知識、轉化知識。在“做中學”,邊用邊學,宗旨在引導學生先體驗后主動學習,先發現問題后解決問題。
項目教學中的項目具備真實性、復雜性,致使學生在經歷這一復雜過程時會主動發現問題,面對所發現的問題,學生會運用各種資源主動查找,積極主導思考、探究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項目教學法多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每個小組的成員在遇到問題時,都會集體合作,通過不同途徑找到問題的答案,在與同伴合作、交流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求答案的同時,學生還實現了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協作精神。
(4)項目教學的目標具有多重性。職業教育中項目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完整的職業能力,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對項目教學的目標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項目教學的目標具有多重性,具體表現在:
學校方面: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遵循“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辦學理念,通過實施項目教學法,建立健全的新課程理念,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學校課程體系。
教師方面:項目教學法是一套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己做決定,自己安排學習任務,通過“做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策略。因此,對于職業教育的教師,需轉變教育觀念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將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深入學習,自己通過努力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同時這也是教師靈活應變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方面:職業教育項目教學目標旨在結合社會需求培養適合職業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需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項目教學是一個具有真實性、復雜性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完成項目任務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學生必須轉變學習方式,對未來樹立信心,在學習過程中激發自己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項目教學法”的實施以“以人為本”為思想基礎,其重視學習者之間的差異性,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突出學生在整個項目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內在潛能。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2014年度高??茖W研究項目(編號:14C0390)、湖南省林業廳2014年度林業科技項目(編號:XLK201433)
注釋
① 李瑾.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協作學習的教學實踐研究[M].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11.
② 任艷.中學生心理特征與提高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研究[M].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③ 顧明遠,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76.
④ 易守華,朱克憶,張柏森.項目教學法及其在《Pro/Engineer產品造型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6(8):148-149.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5
一、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確立的前提條件――資本的原始積累進行的批判來看
馬克思指出原始積累的過程就是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過程,也是瘋狂且無度的掠奪、奴役、建立殖民地、殺戮、以及從15世紀以來懲治被剝削者的血腥立法、旨在壓低工資的法律……種種暴力行為起到重要作用的過程。而這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有一個目的:使直接生產者即勞動者,不再受土地的束縛,不再從屬于他人,并且“自由”的出賣其自身的勞動力。必然的,也要求這種“自由”的絕對性,而這種絕對性的保證就是通過各種暴力制度使生產者保持絕對的一無所有?!岸鴮λ麄兊倪@種剝削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論》第一卷p822)
這一現代歷史的杰作,需要各種制度和立法為其保駕護航?!把虺匀恕边@一大家絕不陌生的歷史事實“對這一時代說來,貨幣是一切權力的權力?!?(《資本論》第一卷p825)勞動者被動物趕出了他們原來生活的領地,使他們成為“自由”的無產階級。就這一事件,其突出的表現是18世紀的立法,它使更多的農業勞動者的和他們的家人變成無產階級,一步步的走向工業領域。在貨幣這種權力的驅動下,這種極不道德的而又確實存在過的資本積累過程在人類歷史中上演。
為了使失去土地的勞動者適應受資本的從屬性支配。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運用國家權力通過立法迫使新出現的無產階級去習慣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須的紀律。這些法律規定了那些失去所有而僅?!白杂伞钡膭趧诱?不得流浪行乞。(《資本論》第一卷p843―846)為了使已習慣了雇傭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的無產階級安靜的接受資本對他的宰割。勞工法應運而生!在我們這個年代對“最低生活保障”早已耳熟能詳的人,絕對會驚嘆那時“勞工法”居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卻從未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
為了使工人無產階級保持奴隸狀態的自由,自由的受資本的剝削,禁止工人結社的法律也成為了必須!必須使無產階級在被剝削時俯首貼耳、惟命是從!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倫理,將人(工人階級)不當做人的倫理!
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的非道德性進行的批判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其前提是勞動成為商品在市場上自由的出賣。從形式上看,勞動力商品的交換遵循著等價交換的原則,勞動力商品之間是平等的。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卻為我們揭示了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在離開商品領域后,所展現的不平等。(《資本論》p205)
我們可以從資本主義制度角度考慮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資本家擁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勞動者唯一可以自由支配和出賣的,只有自身的勞動力;在喪失一切生產資料的前提下,又被禁止無產者行乞的法律的壓迫下的勞動者被迫走向資本主義生產的祭壇,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剩余價值的犧牲品。其次,勞工法及類似法律制度的確立使資本家為了獲得剩余價值,將工人的工資強制的規定到有利于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界限之內也堂而皇之的出現在了資產階級的法律之中。國家暴力成為這種血淋淋剝削的龐大保護傘。再次,工作日的斗爭,在資本家與勞動者為工作日的長短斗爭的過程中“工人所爭得的讓步完全是有名無實的”。資本家們在資本欲望的推動下天才的發明了換班制度和加強勞動強度的記件工資制度。這些制度巧妙的披上那溫情脈脈的面紗,相當紳士的、似乎在公平合法的情況下將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拿走了。第四,機器和大工業的出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造成了工人階級的相對失業,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工人階級“過剩人口”之間的競爭――競爭那數量有限的飯碗,機器吃人的情況出現了。而在大工業生產中幸運的保留著飯碗的工人,由原來在一個行業中全面發展的個人,變成了在分工制度下的承擔社會局部職能的個人。工人成了只會在一個制造過程中反復地無休止的重復一個或是幾個簡單機械動作的活工具。
三、馬克思對殖民制度的批判
這部分是馬克思在資本的積累過程中講到的,之所以單獨拿出來論述,是緣于這種使殖民地的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相分離的制度,更有力的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關系。
資本為獲得更多利益,開始利用國家權利,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為資本提高市場和原料產地而開始了它對別國的野蠻侵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受到了資本非人的剝削。為了獲得大量的利潤,資本采取的行為讓人發指:罪惡的鴉片貿易在摧殘中國人的精神和肉體之后,運走了大量的白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p24)人為的制造米荒讓印度殖民地的人民活活的餓死而不顧,為的是得到高額的利潤。印第安人和紅種人的生命被殖民者明碼標價,這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卻是“上帝賦予它的手段”(《資本論》第一卷p862、863)在這里絲毫沒有道德倫理可言,有的是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開路的國家暴力武裝下的裝甲。巨額的財產在這種不道德的卑鄙行徑中積累起來。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6
關鍵詞: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人本主義理論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本理念,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尊重、互信和支持。人本主義理論更加關注人的感受,在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將人本主義理論應用于其中,不論是對小學生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小學生思維的發展都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本篇文章主要結合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分析人本主義理論的應用方式,希望能夠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當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主要存在著抑制學生和管理者創新行為,抑制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以及抑制管理人員自身素質的提升等方面問題。
(一)抑制學生和管理者創新行為
“傳導、授業、解惑”是教育教學中需要執行的首要任務。在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當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和認知能力,開展教學管理工作。但是很多學校過分注重教材的地位,教師偏離課本開展教學活動就會被認為“離經叛道”,抑制了學生和管理者的創新行為。
(二)抑制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我國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育教學管理教學注重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和文化指導,但是對于學生思想素質、價值觀念的培養卻相對不足。這種教育教學管理情況下,學生和家長均較為注重各類成績檢測,但是卻忽視了自身思想素質、行為習慣等綜合素質的發展。新課程標準下更加關注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創新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模式。
(三)抑制管理人員自身素質的提升
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逐漸得到顯露。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模式落后等問題,均使得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質量較差。而當前很多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過程當中,卻沒有意識到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必要性。教學資源不足,教育管理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均抑制了管理人員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進而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質量產生了較大影響。
二、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人本主義理論的應用對策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可以通過將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結合,構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管理氛圍以及堅持以人為本的師資隊伍建設等方式,將人本主義理論深入滲透于其中。
(一)將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結合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每一位教育教學管理人員的個人行為。一所民主的管理學校,首先要克服“人治”,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方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使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夠各司其職,營造良好的教學管理氛圍。但是同時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將人心管理應用于其中,彰顯人本主義理念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應用的價值。通過民主性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使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校園的主人,積極參與各項教育教學管理或者是學習活動,使工作人員能夠積極、主動、熱情工作,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并樂于學習。在這種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教育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都會得到顯著提升,滿足管理人員精神上的需求,為小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構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管理氛圍
人本主義思想在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應用,實則是將管理視為是一個文化管理的過程,通過人文的方式進行綜合管理。針對于抑制學生和管理者創新行為,抑制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以及抑制管理人員自身素質的提升等方面的問題,教育教學管理過程當中,可以為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更多的自主發揮空間,通過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等等,為學生創建更好的學習和發展平臺。教師可以結合素質教育理念和人本主義理論,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將三維教學目標融入于教學活動當中,即為知識與技能(Knowledge&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態度與價值觀(emotionalattitude&values)。在不斷提升學生知識掌握能力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當中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發展。另外,學校也需要構建良好的人文主義校園氛圍,可以多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人文主義實踐活動。比如,學??梢蚤_展以“我的媽媽”為主題的校園作文評選大賽,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的書畫大賽等等,營造文化氣息濃郁的校園氛圍,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發展。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師資隊伍建設
“人”是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義觀念在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當中的滲透,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師資隊伍建設,切實發揮人的價值和力量。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夠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及教學的綜合效果,所以首先需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構建。選擇更多具有創新性理念和豐富教育經驗的人才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針對教師的年齡結構、教學活動開展情況合理分配個人的薪資水平,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和適當的競爭機制,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積極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另外,還可以建立全方位的帶教制度,層層帶教,使青年教師干有方向、學有榜樣。加大中青年教師培養力度,制訂培養計劃,舉行公開課、優質課評比等教學活動,進而全面提升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綜合效果。
三、結束語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人本主義理論的應用是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的重要表現,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將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趙玉虹.高職高專人力資源管理類專業以人本主義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究——以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2(4):40-41.
[2]鄔志輝,錢俊華,歐陽海燕.學校場域中教師自主發展的機制變遷與文化生成——以鞍山市鋼都小學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2012,19(3):147-152.
[3]游瓊英.尚個性、啟智慧:課堂變革的健步行走——成都芳草小學“四四二”數學課堂研究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2,21(9):67-72.
[4]吳民祥,謝清連.人本主義課程觀對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16(2):70-73.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7
關鍵詞:人本主義德育 高校 核心價值觀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5
人本主義道德教育理論是當代西方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德育學說。它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其心理學的研究中結合道德教育實踐闡發的一系列教育見解。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中葉,是重視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以及價值的心理學研究,代表人物有卡爾?羅杰斯,戈登?奧爾波特,亞伯拉罕?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德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很有啟迪意義。
1 重視人的自我發展與健康人格的價值追求
人本主義德育理論注重人的內在價值,主張人性向善,尊重人的生命價值,注重人性潛能的發掘?!白晕覍崿F”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最核心概念。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原為哲學和倫理學中的概念。在哲學上主要指實現人自己的本質;在倫理學上則主要指人的德行在個人行為中的實現,以達到“內在的我”與外在事物的完美統一。最早自我實現概念是由德國醫生哥爾德斯坦在他的《機體論》中提出的。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各自都提出了自我實現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心理學是由人性觀(性善論)、價值觀(潛能論)和動力觀(動機論)三大理論支柱。性善論說明人性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樂觀的;潛能論說明人的價值是內在的、固有的、有傾向的;動機論則說明人的活動是有追求的、有動因的并有內驅力的。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的直接基礎是他的動機理論。他把人類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指個體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會需要;一類是成長需要,指由個體自身的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趨向所激勵的需要。他認為如果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滿足之后,更高一級需要將會起主導作用,作為主要動機支配人的行為。馬斯洛為了揭示這種自我實現的機制,把人的需要自下而上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后來他又增加了認知和審美兩種需要,將這兩種需要安插在尊重需要之后,自我實現需要之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許多情況下不僅某些需要的先后順序會出現逆轉,幾種需要會同時起作用。自我實現在馬斯洛看來就是完滿人性的充分實現。羅杰斯提出了人類有機體最基本的動機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的觀點。他認為自我實現傾向不僅是人類所具有的本性,在更具普遍性的意義上,是一切生物都具備的基本傾向,是最能體現生命本質的生物特性,人的各種不同需要的滿足也是自我實現需要的部分滿足。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知覺世界,自我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取決于個體直接的機體經驗,另一方面取決于別人的評價,所以說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直覺、態度等實際上是一個人自己的集體經驗和別人對他的行為評價相結合的產物。自我概念直接影響個人對世界和自己行為的認知。一個人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越接近,他就越感到幸福與滿足,這是人格健康發展的標志之一。羅杰斯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這種“完整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價值”,它是存在于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范疇,是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客體的存在、屬性、作用及其變化與主體需要相一致、相適應的性質和程度。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體在不同的階段和狀態下也會產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價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客體固有的屬性對價值起著客觀的決定作用之外,主體的需要往往影響其對客體價值的判斷。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對客體價值的認識、態度和觀點,它支配和影響著大學生在實踐中的決策過程和行為選擇。在高校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不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多完善,如果把教育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價值影響的過程,所灌輸的價值內容和方法缺失人性的本質內涵,把價值觀教育的“理解”過程等同于智育的“認識”過程,忽視了德育“它還要經由人的自我意識建構才得以凝聚形成個體的德性”,那么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就流于形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既不能把它單純地看做外在的施加影響的過程,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僅僅是內在的需求而引發的動機而致,應該把它放在人性的維度或者說人的發展角度去理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理論啟示我們,重視個人的需求、滿足合理的需求、引導高級的需求是價值觀教育的不容忽視的重要方法?!案邔哟涡枰墙逃龑ο笤谏鐣嵺`、環境影響和教育培養中形成的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需要系統,它具有相對穩定性、持久性、不變性,不斷地向上向前發展?!彪S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我們在分層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既有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縱向有機整體,也需要從橫向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引發學生的高級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把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起來,要把個人的需要和利益融入到社會要求和利益中,在滿足社會要求的過程中滿足個人需要,體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2 主張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就是把外在的價值觀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價值觀認識,再由個體內在的價值觀認識轉化為個體外在的行為,然后再作用于社會的循環往復的運動過程。在價值觀的內化形成過程中,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主體的認知因素,二是主體的情緒因素。認知因素強調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接受能力,而情緒因素則是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需要。這種需要直接關系到主體對價值觀接受的意愿程度及行為取向,因此是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否有效的關鍵和難點。價值觀教育要促使個體形成一種穩定的價值觀,不僅要重視其理性層面的提高,更應加強其情感層面的認同,喚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首先從感情上關心或者關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進行衡量和判斷,進而才能把價值判斷變為自己的行動。因此,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增強實效性,就必須與情感教育相結合。
人本主義德育理論倡導的正是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結合,發展出人本主義的課程,主張開設“并行課程”,包括:一是學術性課程,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知識的課程。二是情感課程,是指健康、倫理及游戲這一類旨在發展人的非認知能力的課程。三是體驗課程,是指通過人事與情感的統一旨在喚起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探求以實現整體人格發展的課程。主張認知學習必須與情意、情感相結合,心智發展必須同情緒發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態度、品德、價值觀念等。同時在教育中建立一種接受氣氛,讓受教育者在情感體驗中表達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種情感。然后,組織受教育者鑒別和追求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實踐中實現情感參與和滲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動探索自己所愛的事物,并做出選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要把握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辯證關系,對于割裂或忽視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其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學生的情感的特點與表現,要充分調動和激發大學生愉快、信任、感激、熱情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將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融入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中,意識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行事,能為自己成長成才起到指引和推動作用時,大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喚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并將正確的認識轉化為自覺行為。因此,我們要遵循大學生情感心理過程的規律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情感、情緒傾向和狀態,才可能啟動其情感,才可能強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使自身政治認知和道德認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升華為相應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同時外化為政治行動和道德行為,避免出現因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出現認知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情緒抵制的現象。
3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促進作用
人本主義德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教育者的促進作用。羅杰斯認為學生都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教育應該是鼓勵而不是壓抑,就好比給予求知的種子以自由舒展的土壤、陽光和空氣,一旦條件具備,就會自主地發芽生長,而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營造這種促進學習的氣氛。教師不是專家,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促進者”。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不取決于教師“教”的水平,也不取決于教學的客觀條件,而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態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幾條態度就是真誠、關注和同理心。真誠意味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間的以誠相待,對方都應將其真實的思想、情感坦率地顯露出來,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即對他人的理解)。關注意味著教師必須對學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認可,教師對“作為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的學生的完整性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同理心意味著教師不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判斷,不對學生作定性評價,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在創造這種新型的氣氛和人際關系中,還要有一套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是:第一,主動傾聽。對學生表達思想或情感作出積極的反饋,使學生覺得教師正在傾聽、關心、理解著他的感受。第二,理解和把握教育過程。教師必須設法保持教育過程的自然性,從而使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成為仿佛是碰巧發生的事,教育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作出過分的指導和過分地作出概括、總結和結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有著豐富內容的價值體系,如果直接照搬這種“非指導性”的教育主張,缺失了價值內容,必將會陷入道德相對主義。那么這種模式對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何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更重要的影響體現在關于人的行為、教育目的、學習過程、師生作用、師生關系等一系列新觀念中。羅杰斯曾指出,“非指導性”教育“不是一種方法或教學技巧”,它代表的是一些普遍原則,是“一些并不那么容易獲得的價值觀念。它強調個人尊嚴、個人選擇以及責任的意義和創造的樂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個人權力基礎上的哲學”。因此,人本主義德育對于我們的啟示在于要積極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知識信息爆炸、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主體性在日益增強,教育者的權威感正在日益受到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應該與這種民主平等的時代特征要求相呼應,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揮,需要教育者成為“促進者”而不是“道德執法官”,建立一種真誠、關注、理解的人際關系。羅杰斯認為,在教育中堅持這樣的關系是十分困難的,但教師如果堅持真誠的態度,與學生襟懷坦白,真誠相待,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出現珍貴難忘的心靈交融。教師借情感的基礎,以完整的人格、整體的精神,參與到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之中。這樣,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作用到學生精神的整體發展上,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得到發揮,有助于完整的人的培養。
4 結束語
當然,對于人本主義德育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并不是主張對其理論的回歸和追隨,而是在可操作的范圍內,汲取營養以發展當下的教育。因此我們在對人本主義德育的借鑒中也要認清它理論流派的不足之處,如它以存在主義哲學和現象學作為理論依據,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過分強調個體,難免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自由化的教育,忽視計劃性和領導性,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等。因此,我們在價值觀教育中借鑒西方教育模式應該要有選擇性。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論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3.
[2]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24.
[3]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當代轉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5]許平.當代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對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2).
[6]何齊宗.現代外國教育理論流派述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59-64.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8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人的本質理論;以人為本
“我是誰?”這個看似最簡單不過的問題吸引了無數的哲學家為之凝神思索。近年來,人的本質問題隨著人學問題的升溫成為當代中外學術界的熱點問題,各種人的本質理論的提出,使重讀經典、回到馬克思顯得尤為必要。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關于人的論述有很多,但無論是何種論述,馬克思的出發點都是人,立足點是人,落腳點也是人,而且是具體的人、歷史的人、活生生的人,是人民群眾,是全人類。從這方面來說,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與以人為本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過程同他的整個思想的形成過程是一致的,也經歷了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再到他自己的兩次重大轉變。在人的本質問題上,馬克思從來沒有完全接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觀點,只是在轉變過程中受到了他們的深刻影響,并在具體內容方面呈現出許多自己的思想閃光。
1、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與批判。在馬克思那里,人的本質問題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早期的許多論述都是圍繞人的本質問題進行展開,最早可追溯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批判黑格爾把國家的本質說成是理念,認為國家與社會實際上是人本質的表現。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勞動是人在外化范圍內或看作為外化了的人的自為的生存。黑格爾只知道并承認一種勞動,即抽象的精神的勞動?!?/p>
2、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繼承與批判?!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批判了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觀點,同時揭示人的本質的社會性。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于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又被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歸結為類,即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他沒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產物,而個人是屬于一定的社會歷史形式的,人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生活,我們不可能離開這些去把握所謂純粹的人的本質。
3、馬克思唯物的、歷史的人的本質思想的形成。馬克思在人的本質問題上吸取了黑格爾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哲學的許多合理營養,尤其是費爾巴哈從人出發來理解人的觀點,但與費爾巴哈不同,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主張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作為出發點的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边@樣,就將人不僅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p>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具有極其豐富的理論內涵。馬克思拋棄了費爾巴哈唯物論中的形而上學部分,與改造了的黑格爾的辯證法結合在一起。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內涵主要有三處論述:
1、馬克思第一處論述人的本質,在早期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痹谶@里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就是指人類所特有的活動,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勞動是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使人稱其為人的內在依據。
2、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第二處論述,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六條:“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说念惐举|只能說明人和動物的區別,但是無法解釋為什么具體的現實的個人的本質具有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因此,對于人的本質的分析,不應當停留在類本質的分析上,而是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現實的、具體的個人。
3、第三處論述人的本質,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但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生任何聯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边@里講的“他們的本性”即是指人的本質。
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本質不再是指抽象意義上的人,而是在現實世界中自由自覺地活動著的人。實踐是人的本質,人的各種屬性內在地統一于人的實踐本質中。實踐的人的本質理論的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歸宿點是共產主義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三、研究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報告中,首次正式將科學發展觀列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即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今天,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人、發展人,正確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自覺學習貫徹這一科學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能夠為今天以人為本觀點提供理論支援。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體現出人在歷史唯物主義論中的中心地位,體現了對“人”的重視。以人為本思想體現了對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重視,其價值取向就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發展為原則,促進人本質的解放。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人是人的最高本質觀點啟示我們,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影響人發展的因素,最大限度地解放人自身。
2、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要求制定各項政策時高度重視民情民意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人是勞動的主體,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社會的形成、發展都是建立在人的需要基礎之上,這些都表明了人在歷史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部分地區單純追求經濟利益,過分強調效率優先原則,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忽視了人的需要。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人的需要的觀點,就是在促使我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制定各項政策時代表和增進人民群眾的利益。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9
關鍵詞 人本主義 教學 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 G424文獻標識碼:A
The Inspire of Humanistic Learning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
XU Pengteng
(Guangzhou Public Security Border Defense Department of Basic
Command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Achieving humanistic teaching model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military teaching, if teachers can insist on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philosophy determin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heory with humanistic learning, a new mode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self-study,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English communication skills.
Key wordshumanistic;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1 理論依據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想在運用到心理學領域之后,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后,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從臨床心理和心理輔導引入到了學習領域,于是產生了人本主義的學習觀。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里理論為基礎的。人本主義主張學習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實現過程,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認為教育與教學過程就是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教育的目標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是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為目的。同時,心理學家根據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大類。他們反對傳統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和材料的“無意義學習”,而特別注重學生的需要、愿望和興趣等因素,主張進行與學生個人密切相關的“意義學習”。當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等提出促進意義學習的基本條件并根據學生學習的性質和這些基本條件提出了一些課堂教學設計后,人本主義心理學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完善,從而對學習與教育理論的進步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立足生本理論,激發學習動機。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學生在相當程度上是受本能馭動的,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在向他們挑戰,他們對此感到好奇,并渴望發現、渴望認識、渴望解決問題。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以學習的意志、愿望、興趣、求知欲等表現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起推動作用。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內在動機為主,外在動機為輔。而所有內在動機中,影響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因素是好奇心。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他們對什么內容比較關注,繼而加以引導,激發學習的激情。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所使用的英語教材中有一個單元是關于火災救援內容的,在講授英語知識前,可以先放映一些消防員救助火災現場的視頻片段,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感同身受,自然有了想要學習此內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注重情感體驗,和諧師生關系
傳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用填充式的模式進行教學,用流水線的方式傳遞知識給學生,如在英語教學中,傳統教學步驟不管遇到什么內容,都是聽寫生詞,就課文內容提問,講解課文,詞匯語法練習,寫作和翻譯,測試等,只注重知識的輸出,達到一定的分數水平,卻對學生的情感漠不關心。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極其反對對如此教學模式,該理論秉持著人的情感和認知是人類所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是人組成的一部分,教學活動也不例外,也需要情感作為依托。情感因素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效率,而且對學生品質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由此而知,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定義為師生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綜合過程,即要傳道授業解惑,又要和學生在課堂上建立感情基礎,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感情基礎,就能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公正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學生在課堂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安全和愉悅,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的人際關系是指師生間要民主、平等,它主要包括“真實”、“接受”和“理解”三個要素?!罢鎸崱笔且獙W習者盡情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態度,它是人際關系的總則;“接受”是一種無條件的積極尊重;“理解”主要是帶有濃厚的感彩的移情理解。他們認為人際關系三要素形成的良好人際關系決定著人的“自我”是否能被發掘、發展和完善,決定著人的創造力是否能最有效地形成??傊?,師生的感情關系是否融洽是學習活動成功與否的保證。要實現此種目標,教師首先應該做到在課余時間放下自己“權威的架子”,融入到學生當中,把他們當做朋友,尊重學生,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只關注好學生,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置之不理。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想學生所想,做學生所做,多采用賞識的態度對待學生,即使發現缺點也要加以寬容和理解,通過耐心地教導讓其改正,維護學生的尊嚴與自信,正確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理解學生,這樣才能營造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氛圍,才能使學生感到自信與輕松,消除精神上的緊張。學生才能自發主動、熱情活躍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促進作用,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 圍繞教材內容,開展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
純理論性的知識講解通常使人抵觸,而寓教于樂的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讓人感覺到學習知識的輕松,還能夠陶冶情操,讓學生內心充滿愉悅,寓教于樂也是必須的。關于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緊密圍繞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尤其是每節課的所講述的重點內容,可以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活動進行之前將班里學生按成績或興趣分成不同的小組,活動完成后,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教學評價,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小組進行適當的分數獎勵或者小禮品,這樣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競技性會激發學生的大腦參與到課堂中來。分組教學可以為學習提供良好的團體合作的機會,可以充分運用課堂時間進行所學知識實際訓練,這樣學生就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而是活生生地能夠進行運用。以英語為例,英語本身就是一門語言,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僅掌握語法知識是不夠的,必須用在實際中加以操練。
人本主義的理論篇10
關鍵詞: 人本主義 高職高專 英語教學
1.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職高專院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其教育理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與探索都在逐步深入。鑒于我國社會發展對英語人才需求的多樣性,戴煒棟(2001)就曾指出:“英語人才的培養要進一步加強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注意點與面、質與量的有機結合。根據社會的需要,因材施教,培養出不同層次水平、專業和種類的外語人才?!盵1]社會發展對外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高職高專畢業生英語能力能否滿足社會企業的需要是其英語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是,反思現實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其差距值得深思。
2.存在的問題
教學工作的成效,即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幫助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而且主要決定于學習者本身的主觀條件,[2]研究并調整其英語學習的狀態,制定有效的英語教學與學習策略,是提高其英語學習成效的關鍵。只有通過學習者的內因才能使一切教學改革收到相應的績效。然而,高職高專英語教育忽略教育對象的自身特點與社會企業的需求,多年來傳承舊的教學模式:“粉筆加黑板,課本加筆記”,或采用多媒體輔助下的英語教學,這些都未走出以教師“一言堂”,重復大量陳述性知識的單向教學行為的誤區,使師生都感到“費時低效”。其結果是社會的滿意度不高,教學與實際脫節。據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英語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調查顯示,許多用人單位對近幾年來接收的非英語專業的高職高專畢業生所具備的英語應用能力感到不太滿意。畢業生對在校學習英語的整體評價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畢業生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整體評價不高。目前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水平與用人單位、畢業生和在校生的期望有較大差距。[3]
3.人本主義理論概述
人本主義(humanist)產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當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種革新運動。六十年代初這一運動的影響擴及歐洲和亞洲。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二三十年代美國人格心理學、新精神分析和機體論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論準備。奧爾波特認為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統一體,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獨特的內在和諧方式對待世界,這一看法和排除意識經驗的行為主義理論直接對立。以人格理論為基礎,奧爾波特后來成為創立哈佛大學社會關系學系的關鍵人物。默里和墨菲這一時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論著作發表,他們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為人本主義理論的發展打下基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康布斯及羅杰斯對學習理論有過精辟的闡述。羅杰斯以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經驗論證了人的內在建設性傾向,認為這種內在傾向雖然會受到環境條件的作用而發生障礙,但能通過醫師對患者的無條件關懷、移情理解和積極誘導使障礙消除而恢復心理健康。他并把這一理論用于教育改革,強調教育中建立師生親密關系和依靠學生自我指導能力的重要性。
馬斯洛(Maslow,1986)[4]十分強調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融洽和諧的關系,以此營造自由、不具威脅的學習氣氛。學習者本身自然就有學習的潛在能力。學習靠內發才能有效。
康布斯(Combs,1981)[5]主張,學校的一切教育措施必須遵守因材施教原則。針對學生的情意要求,不僅教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健全的人格,使其在知識、情感和動機三方面均衡發展,使教育效果對每個學生都發生個人化的意義。
卡爾?羅杰斯提出了系統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教育。他特別強調創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學習氣氛,強調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在羅杰斯(Rogers,1982)[6]《學習的自由》一書中,他詳細闡述了以自由為基礎有效學習的學習原則。一方面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每個學生均有天賦的學習潛能,另一方面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需求,選擇有意義的學習教材且符合學習目的。學習過程中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其優點的機會,多體驗成功,減少教育中的威脅性。學習只有主動、自發、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效。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權威關系和依賴關系,而是建立在師生雙向參與、雙向溝通、平等互助的關系之上,達到人本主義崇尚的人的尊嚴、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高職高專英語教育的啟示
4.1以人為本,教學內容多元化。
高職高專院校新生入學時因受不同教學條件的影響,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習能力與態度差異較大,對英語學習的目標與動機也因人而異,而傳統的單一課堂授課模式、唯一的教學大綱、單一的課本,對大多數學習者來說,很難引起其學習興趣和提高其實踐能力,同時這樣的結果也很難適應不同層次企業對英語能力的要求。這引起對現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定位的思考,如何在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及教學內容和過程上充分體現“高職高?!碧厣?高職高專英語授課學時少,有2―3個學期的英語授課時間,它有別于本科教育,根據《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職的英語教學必須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學指導思想從“以語言基礎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既重視語言基礎,又加強應用能力,提高興趣,激勵動機,有效學習是其特色的體現。在鞏固基礎英語的同時,開設側重不同興趣的專項英語,與專業相關的專業英語,加強口語訓練的第二課堂等,讓教學科目多元化,處理好語言基礎與語言應用的關系。通過語言知識和技能的綜合訓練來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培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適應職業需求是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的關鍵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教育,它注重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及情感因素,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心、智健康的“完人”,正是現代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標。[7]現代外語教學模式的最高層次是以人為本,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首先應該倡導人性化教學,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價值、創造性及自我實現的前提下組織學生學習。
4.2移情理解,注重師生情感培養。
在教學上,移情就是“換位思考”,亦即由于對別人的情緒覺察而導致的自身情緒喚起,是人際傳播中,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中,移情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情感因素。來自不同學習背景的新生入學后有較為復雜而微妙的心理反應,(正如前面提到的英語水平高低不等)在課堂上,較為極端的表現是因沒興趣而顯露出無所謂,或認為內容簡單而不屑一顧,非積極因素會使教師的積極性受挫,而教師的倦怠態度會波及學生。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適時適度地調整教學策略。教師移情可以掌控授課內容,調解課堂氣氛,而學生移情則受到教師積極情緒的感染,保持學習熱情。師生情感、態度的相互作用、影響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完全忽略學生的需求、情感,一味追求單方面教學量的完成,勢必造成教與學的不和諧,影響教學質量。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情感、需求等。Rogers主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因素組織教學。因為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他們彼此關系的態度。情感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制約行為的感情、感覺、情緒、態度等(Arnold,2000:1)。[8]教師體察學生心理,了解其學習需求,使雙方更多地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于創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學習氣氛,而消極的情緒體驗是造成“無效教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課要先激動和感動自己,才能激動和感動學生,[9]這就是移情的作用。通過師生情感的融合,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英語學習成為內在需求,進而達到主動學習、自主學習。
4.3更新觀念,加強責任感、自主意識的培養。
近幾年來雖說我國英語教育一直在強調綜合能力培養,強調素質教育。但實際上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英語學習的目標就是考試:證書考、中考、高考及四六級考試等,應試教育已迫使教師和學生完全忽略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被動地聽課,養成依賴性學習習慣,重結果輕過程,做練習,考高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也依舊讓單調、沉悶的課堂在延續。馬斯洛(1968)極端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條件作用學習理論,主張學習只能靠內發,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活動應該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教師的任務只是輔導,設置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于命令,人們有一種天然的抵制心理,自主是人們與生俱來的需求。[10]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特點之一是學習的自主性,即學習是個人主動發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Boud認為“自主”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有重要責任,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指令。[11]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我們常常面臨學生學習熱情遞減、半途而廢的情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復雜多樣,但就教學而言,教師首先要觀念更新,依據學生特點,在重視智商培養的同時,更要加強情商培養。情商是非理性的情感商數,是人的一種涵養和社會智力,是一種心靈力量,是人的另一種形式的智慧。它表示了一個人認識、控制、調節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12]
科學研究證明學會語言不能被動地接受“聽”,而是需要主動地“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過程應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學習過程,這也是其責任感的培養過程,以此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接受課程內容,選擇學習方法,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管理。只有當個體需求與學習目標一致時,學習才有動力,學習才會有效;只有把學習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變成個人的自主行為,學生才能真正發展潛能,建構知識。
5.結語
人本主義理論闡述了人的需要和動機具有本能的性質,有自發追求滿足的傾向,即人的價值的實現或人性的自我實現。因此,學習過程中使每個學生多體驗成功,多一些安全感和自信,獲得真實的自我意識,充分地實現“自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盡量減少焦慮感、恐懼感及自卑感,減少教育中的威脅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移情性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實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達到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
[2]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327.
[3]向前進.高職英語需求狀況及教學體系改革與發展研究[J].中國外語,2009,(3).
[4]Masl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Vostrand,1968.
[5]Combs,A.W.Humanistic Education:Too Tender for a Tough World[M].Phi Delta Kappon,1981.
[6]Rogers,C.R.Freedom to Learn[M].Ohio:Merrill,1982.
[7]刑宏.任務型、人性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及測評[J].中國外語,2005,(2):58.
[8]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
[9]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b:332.
[10]James.Ways to Increa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M].Ally & Bacon & Schuster Company,1996:150.
[11]Cotteral,S.Developing a course strategy for learner autonomy[J].ELT Journal,1995,Vol.49,(3):219.
- 上一篇:體育比賽疫情防控方案
- 下一篇:壯族文化設計
人本主義的理論
2023-11-15 17:58:17
相關文章
賽博朋克風格電影中后人類下人本倫理 2022-07-08 10:31:18
新時代高校人本化管理意義和實施路徑 2022-06-06 09:16:45
馬克思人本理論對農村健康扶貧的啟示 2022-08-23 11:21:46
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人本管理思考 2022-02-02 03:09:25
新經濟下人本管理現狀與對策 2022-01-18 07:57:20
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學生管理的作用 2022-11-26 03:04:39